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3
/ 3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路径研究

张皎维唐茜廖渝琳刘绍江宋仕刚易瑜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创伤病区  617000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满足还有较大差距。“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在区域医疗中心构建上发力。

关键词:健康中国;区域医疗中心;路径

引言

“健康中国”战略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区域医疗中心作为区域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区域卫生服务体系是否健全、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制度和体系建设,探索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多机构联动协同发展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服务下沉、保障下沉[1]。通过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制度和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医疗资源布局和配置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健康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新时代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为主体,覆盖各级各类医院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健康四川”是以人从胎儿到生命终结的“全周期”进行规划,在不同人生时期给予各类持续性健康投入,贯彻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以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方式,实现全寿命、全方位的保健和健康服务,构建覆盖人类一生的大健康策略。“健康四川”的基本目标,是要在“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两个方面,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的、系统性的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其核心思想是以“全过程,大健康”理念为指导,在确保“治已病”的同时,更要重视“治未病”,以减少亚健康状态,改善体质,减轻病痛,把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落到实处,使人民由“透支健康、治疗为主”逐渐转向“呵护健康、预防为主”的健康生活模式。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根本和保障。当前,我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2]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院长和科室负责人年薪制、首席专家年薪制等制度,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稳定人才队伍。通过制定实施《区域医疗中心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服务标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等,健全区域医疗中心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

二是加强学科建设。结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逐步将部分重点学科培育成为国家或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推动优势专科整合与发展,形成一批省级特色专科、优势专科;重点培育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创新平台,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技术、新项目;探索建立公立医院与高校合作办学机制,开展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试点。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教学医院及医学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区域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医学教育培训基地。

三、推进“互联网+医疗”,打造智慧医疗体系

近年来,我国智慧医疗建设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在助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满足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智慧医疗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国家层面看,顶层设计不足,缺少统一的顶层设计;二是从地方层面看,不同地区智慧医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还存在短板;三是从民众层面看,群众对智慧医疗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四是从产业层面看,智慧医疗产业链条不完整、盈利模式单一。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必须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一)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智慧医院建设相结合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与应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探索以5G技术为支撑的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等应用”。虽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智慧医院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标准。由于各地区对“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是智慧医院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是智慧医院建设缺乏对数据安全的管理。由于智慧医院建设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如何实现对数据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四是智慧医院建设缺少与地方政府政策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地区政府部门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只是普通的信息技术应用,并没有考虑到智慧医院的建设要求与地方政府政策衔接、融合和融合问题。

(二)大力加强“互联网+”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应用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和重构,形成以患者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础的全新就医模式。因此,区域医疗中心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区域医疗服务平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和横向整合,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构建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互联网+”与医保支付融合发展是未来智慧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引入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能够提升区域内患者诊疗和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因此,区域医疗中心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加强与医保部门对接和融合发展。

(三)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

构建以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互联网+”智慧医院信息系统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内居民通过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诊疗信息等内容;患者通过移动端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检验结果、自助缴费等操作,实现了预约挂号和自助缴费一体化;医护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提供患者院外康复指导、电子健康档案查询等服务;行政管理人员通过移动办公平台实现业务数据统计分析、业务流程监管等功能;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数据实时上传和查看,实现了远程医疗协同和信息共享[3]

四、促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提高医药费用控制水平

一是加强药品耗材的采购管理。药品耗材的合理使用是降低医药费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必须坚持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阳光采购,加快完善集中带量采购规则、方法,探索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作用,推动建立省级层面统一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完善医保支付标准,强化质量监管。加强对中标企业生产供应药品质量、数量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抽查检验,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不合格等违法行为。建立药品耗材采购使用情况监测和评价机制,通过国家和省级统一组织的集中带量采购,有效降低药品耗材价格。

二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在医疗服务中充分发挥医学影像诊断、病理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等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加强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用药、检查、手术操作等医疗行为的监管。建立医疗机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重点考核临床诊疗和技术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

三是提高药品耗材使用效能。推进医疗机构合理使用高值医用耗材。实行高值医用耗材准入制度和阳光采购机制。强化临床用药监管,健全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临床用药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导和考核[4]。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指导医疗机构优化用药方案及流程。加强对短缺药品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临床用药需求。

四是强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DRG付费方式改革试点;继续深入推进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创新;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改革;推动基本医保支付标准建立健全,并适时调整支付标准;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实施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工作。完善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加强对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过快、群众负担较重地区的考核监控和预警控制。

五、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

在构建区域医疗中心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激发公立医院改革动力,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上确保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顺利推进。在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政策,明确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和具体路径。通过政策支持,促使区域医疗中心能够在制度上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主体、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进一步明确政府、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建立区域医疗中心过程中,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多种方式进行补偿。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纳入财政预算中。首先可以考虑从政府购买服务中列支部分资金用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其次可以在“以奖代补”等政策框架下,建立由政府直接向医疗机构拨付资金的机制;最后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区域医疗中心购买设备、人力资源等服务。此外,也要对公立医院在实施绩效考核后所获得的奖励资金进行统筹管理。

三是改革财政补助方式。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对促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至关重要。当前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政府投入结构;二是调整补偿方式。对于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政府投入要以绩效考核为导向,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和枢纽的医疗联合体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补助的方式进行补偿;对于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政府应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公立医院如何开展绩效考核以及如何进行薪酬制度改革,需要由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政策[5]

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构建区域医疗中心需要对医院内部医务人员进行合理补偿。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公立医院人员薪酬水平来弥补医务人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

结束语

现在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医疗中心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提高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可及性、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的重要举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应紧紧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区域医疗体系。通过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可以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的同时,实现不同层级医院优势互补,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分级诊疗。同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可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提供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区域医疗中心的作用将得到更大发挥。

参考文献:

[1]赵锐,付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进展和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23,43(10):5-8+16.

[2]周小明,李德福,杨锐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他山之石[J].中国医院院长,2023,19(19):56-58.

[3]增太加,高岳. 致力打造区域医疗服务新“高地”[N]. 西宁晚报,2023-09-19(A11).

[4]张彦杰,冯园园,刘威等.多院区一体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宁夏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3,30(09):90-93.

[5]关海芳,沈菲菲. 建设区域医疗服务“高地”  加快实现大病不出区[N]. 广西日报,2023-08-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