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2

高职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研究

李成森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背景下,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被认为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策略。文章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的定位和使命,阐述了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重要性。随后,构建了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多主体角色的定义与协同创新的内涵。接着,深入探讨了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学校、企业和政府层面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在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制度性、资源分配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难题。最后,从政策制定、教学方法创新、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方向。

关键词:高职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批准号:JG21EB137)成果。

1、引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高职产业学院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面临着更高的育人要求和社会期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单一主体的育人方式已逐渐显现出局限性,而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兴起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是一种将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强化了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提升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因此,研究高职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理论框架

2.1多主体协同创新概述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一种基于合作与协作的创新模式,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在高职产业学院的育人体系中,多主体协同创新不仅涉及学校、企业、政府,还包括学生等多个参与方。学校作为育人主体,通过与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同时,学生作为主体之一,也通过实践参与,推动创新和发展。这种协同关系的构建,为高职院校育人体系带来新的思路和可能性[1]

2.2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演变

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到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演变过程。传统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在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仅有理论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出现,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这种演变不仅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也是育人理念不断创新的体现。

3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关键要素

3.1学校层面

在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中,学校作为主导者和组织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具体体系创设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学校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了解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符。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实践经验融合也是关键要素,学校需要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经验分享等,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3.2企业层面

企业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对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层面的关键要素包括了实习与实训资源的共享、实际项目参与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了解行业流程。同时与学校展开合作,提供实际项目供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贴合行业需求[2]

3.3政府层面

政府在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中具有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作用。政府层面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了政策支持与产业需求的协同、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在政府支持与产业需求协同方面,政府需要出台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政策,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同时政府需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4.1制度性问题

在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制度性问题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挑战。学校、企业、政府等各主体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协同机制和合作规范。然而,现有的教育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可能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导致协同合作难以顺利进行。同时,协同创新育人涉及到知识产权、成果分配等问题,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因此,制度性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关键。

4.2资源分配问题

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需要各主体共同投入资源,但资源的分配可能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学校、企业、政府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如资金、人才、设施等,如何合理分配这些资源,确保各主体的利益平衡,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此外,资源的不足也可能影响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顺利运行,因此需要在资源配置上进行精细规划。

4.3评价体系问题

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下,如何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评价体系可能难以适应新模式下的育人效果评价。量化指标如就业率、毕业生薪酬等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培养情况,而质化评价又可能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反映协同创新育人的效果,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5高职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发展建议

5.1制定政策,提供制度性保障

政府应制定支持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的政策,明确各主体的合作义务和权益,为协同创新育人体系提供制度性保障。政策应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分享等问题,促进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同互动。同时,政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各主体遵守协议,共同推动协同创新育人的实施。

5.2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高度匹配。同时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创新育人的模式,开展实际项目合作,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在具体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促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3]

5.3推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这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4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各方资源的集聚。在这样的平台上,学校、企业、政府等可以共同参与项目研发、技术创新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此外,也可以引入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拓展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的视野。

6结论

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更好地进行高职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建设,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应积极参与,建立协同合作的机制和平台。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提供制度性保障;学校与企业应深度合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而学生也应积极参与,推动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陆琳玲,李桢,吴岳风. “岗课赛证”融合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 纺织报告,2023,42(03):100-102.

[2]王香兰,刘洁,陈翠霞,任爱华,李树利. 新文科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保险学专业为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03):79-82.

[3]惠记庄,王帅,丁凯,朱斌.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两融合一贯通四促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J]. 高教学刊,2022,8(16):174-178.

作者简介:

李成森(1972-),男,汉族,辽宁辽阳人,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联系方式:李成森

联系电话:13674198858 邮箱:lnxxxylcs@163.com@163.com

邮寄地址: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青年大街24号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