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  融合提升打造传统村落保护的精致样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2

陆海统筹  融合提升打造传统村落保护的精致样板

张砺志

荣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荣成市共有200多个以“海草房”为代表的传统渔家村落,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省级传统村落21个。近年来,荣成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视察威海时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将精致理念融入传统村落保护全过程,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坚持海陆统筹、连片推进、融合提升,让每个传统村落都精致美丽、焕发生机,留得住乡亲、护得住乡土、记得住乡愁,让耕海牧渔、勤劳淳朴的渔家文化在新时代重现风采。

一、强化保护修复,重塑传统肌理。一是规划先行,编制了《荣成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域的“山—村—海”视觉关联通道体系,明确各村落及集中连片发展定位,让传统村落保护有规可依、科学推进。二是分类施策,出台了《荣成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管理办法》《荣成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把发掘地域特点、传统特色作为重点,充分考虑各村实际,实施分类有序保护。三是连片保护,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引领,将历史文化名村、省传统村落、美丽村居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纳入联动范围,打造南北两个保护示范片区,以及4 个联动区,将 3300 多处海草房全部纳入,推动集中连片保护。

二、完善基础配套,补齐人居短板。一是实施交通通达工程。推进传统村落“户户通”建设,新建改造主次干道、村内道路 70 公里,25 个传统村落通户道路全部硬化;开通公交线路 13 条,直通每个传统村落,实现“村路硬化到地头、公共交通到村头”。二是实施改厕治污工程。所在的 7 个镇街驻地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户型处理器 21 台,0.8 万户农村厕所实现“应改尽改”。三是实施清洁取暖工程。本着“群众自愿、财政补贴”的原则,采取燃气取暖、电取暖等多种方式,对传统村落统一进行清洁取暖改造,1 万户群众用上了清洁能源。四是实施垃圾分类工程。在传统村落先行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率先实现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转运全覆盖。五是实施绿满乡村工程。开展“绿美荣成·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充分挖掘零星散地绿化潜力,因地制宜增植补绿、见缝插绿,栽植苗木 20 余万株。六是实施规模供水工程。25 个传统村落全部通水到户,其中 22 个村接入市镇供水管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均达到 100%。

三、推进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一是坚持改环境与改观念同步进行,集中开展违章建筑、废弃宅基地、广告标语、电线电缆“四清”行动,传统村落从里到外都“清清亮亮”。二是坚持户外整洁与户内清洁两手齐抓,开展“清洁家园·美丽庭院”行动,以室内窗户净、墙面净、炕铺净、灶台净、厕所净,院内无杂草、无散养、无垃圾、无污水“五净四无”为标准,完成整治 6275户。三是坚持典型培植和示范带动梯次推进,以 10 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为中心,带动形成 4 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区,引领其他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实现村庄由“干净整洁”向“精致美丽”蝶变。四是坚持水系治理和绿色发展一体谋划,建立了河湖湾“三长”联动治理机制,以传统村落为试点,建成 10 个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水美乡村。

四、坚持“传统村落+”,促进经济发展。一是“传统村落+经略海洋”,推动三产融合。聚焦破解传统村落产业低端化运营、碎片化发展、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以产业链思维整合近海养殖、海洋牧场、景区景点等资源,推动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转产、传统渔村向特色景区转型、传统渔民向经营主体转变。东墩村试点文旅资本整体开发模式,提升旅游运营整体水平。引入资本,策划了“渔家三弄”美食街和海草房精品民宿群落等业态,年接待游客 20 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 300 万元。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张图”原则,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综合提升,打造以俚岛烟墩角、宁津十里古乡等为中心的 5 条美丽乡村经济带。二是传统村落+现代农业,推动土地生金。聚焦部分传统村落经济基础薄弱、老龄化严重等现实问题,引导村集体流转闲置土地,发展集约规模经营,做活土地生金文章。“十里古乡”8 个村庄联合成立“十里古乡”文旅专业合作社,对全域景区村庄进行统一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30 多家民宿与辖区内海洋牧场组建战略联盟,实现抱团发展互促共赢。三是传统村落+全域旅游,推动一体发展。以传统村落保护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依托传统村落、海草房、大天鹅等区域特色,着力构建全地域、全季节、全业态旅游服务体系,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串点成线,实现连片发展。将传统村落作为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重要旅游节点,打造传统村落休闲“驿站”5 处、精品旅游线路 20 余条,精品民宿 176 家,吸引游客 56 万多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5 亿元。

发掘民俗,推动文旅融合。举办渔民节、成山头吃会等大型传统节庆,大力宣传以“渔家锣鼓、渔家秧歌、渔民号子”为代表的“三渔文化”,策划推出“最美传统村落”“最美非遗”系列评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五、坚持精致传承,多手段推进“文化留根”。

一是存脉铸魂,放大文化优势。注重以农史、农技、农遗为核心,突出历史感推进活态传承。系统整理山海农耕文明史、耕海牧渔发展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传承农耕文明。鲅鱼水饺、蠓子虾酱等传统技艺成为非遗文化保护产品。加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分期修缮海草房 1323 间,修缮保护留村石墓群。注重以乡情、乡俗、乡景为载体,突出现场感复兴乡村文化。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各传统村落陆续开展乡村记忆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改造,出版了村志与族(家)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注重以村风、家风、民风为重点,突出生活感培育文明乡风。传承荣成将军县红色基因,将红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深度融合,重点打造 2 处红色历史文化遗址、2 个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4 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3 个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 120 多万人次。

二是党建引领,激活内生动力。信用+村规民约,构建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传统村落全部成立征信议事会,实行“契约化管理”,以村规民约为基础,对环境维护等 46 项行为给予信用加分,对不文明等 62 项行为给予扣分,引导党员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带动村庄风气向善向好。信用+干部管理,建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将红色信用纳入到村干部管理考核中,突出传统村落保护,设立党员干部示范岗、责任区 83 个,安排党员负责基础设施养护、古建筑隐患排查等,工作情况和日常表现全部实行积分管理,落实奖惩措施,促进规范履职、担当作为。信用+志愿服务,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培育 68 名党员干部担任讲解员,志愿开展红色事迹讲解;每个村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根据志愿服务时长进行加分奖励,激发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治理。

三是人才为基,赋能长远发展。壮大工匠阵营。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重点发掘一批工匠人才、非遗人才,引进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一批本土青年人才,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人才 2000 多人,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深挖乡贤富矿。打造荣成乡贤智库,鼓励智库成员通过产业科技成果转让、特聘顾问指导等方式,深入一线助力乡村振兴。推选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能人作为农村首席专家,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才智。拓展新农人领域。制定新乡贤、新农人投资政策包,吸引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投身传统村落提质提效,对作出特殊贡献的,建立荣誉授予机制,夯实传统村落保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