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杨虎  向薇(通讯作者)

遵义市中医院  贵州省  遵义市  5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了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采用奥拉美唑治疗;观察组36例,采用奥拉美唑联合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对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对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将清热解郁汤加减,应用在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中,治疗效果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可以起到明显的清热作用,促进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清热解郁汤加减;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疾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但目前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国内外对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治疗也缺乏特异性的药物。现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该病的首选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保护胃粘膜的对症治疗,仅依靠传统的治疗无法切实解决部分患者的病痛问题[1-2]。中医与西医疗法相比,在减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基于传统中医学说,并根据当今社会人群的生活习惯及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改变,指出热郁是该病的主要病机,基于“疏泄郁热”之法,采用“疏郁”之法对其进行改良,并根据“疏郁清热”的治法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良好疗效[3]。基于此,现对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展开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采用奥拉美唑治疗;观察组36例,采用奥拉美唑联合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最小年龄为27岁,最大年龄为37岁;观察组年龄在26到35之间。2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为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4]。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者,肝肾功能障碍者,不同意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95),20mg/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组方:栀子10g、川芎 10g、枳实

15g、苍术15g、黄连5g、陈皮10g、干姜5g、甘草5g,以水煎煮200ml,1剂/d,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1)中医症后积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根据症状的轻重及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分为4级。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2)临床疗效:70%≤疗效指数<95%为显效;30%≤疗效指数<70%为有效;疗效指数<

30%为无效[5]。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2组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 数据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72例急性乳腺炎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以IMG_256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中医症候积分比(x±s,分)

组别

例数

反酸

烧心

嗳气反流

观察组

36

1.34±0.71

1.02±0.28

2.11±0.55

对照组

36

1.01±0.15

0.44±0.16

1.06±0.51

t

2.729

10.791

8.399

P

0.008

0.000

0.000

2.2治疗效果对比

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P0.05

表2 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6

7

16

10

4

23(63.9)

对照组

36

3

12

13

8

15(41.7)

x2

9.715

P

0.003

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对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表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不良反应发生

观察组

36

13(36.11)

对照组

36

22(61.11)

x2

12.511

P

0.001

3讨论

目前仅有少数胃食管反流患者,在临床中采用腹腔镜下的抗反流手术方法,其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西药治疗亦有局限性,如质子泵抑制剂(PPI)类抗酸抑制剂,停用后容易复发,特别是难治性烧心,疗效不佳,且常有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疗法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疗效显著,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胃食管反流在中医学上属于“反酸”、“吞酸”、“食管瘅”、“梅核气”等范畴,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中医学中,脾胃是主要的功能。疾病的病因是脾失了升清,胃失了降,胃气上逆,形成了“反流”,肝郁,胆逆等都会影响到气机的上升和下降。本研究中,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清热解郁汤治疗。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P0.05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对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栀子可清三焦热,黄连可焦湿热,川芎能活血行气,枳实能破气消积;苍术、陈皮理气健脾,化痰燥湿。诸药合用,使气机通畅,阴阳平和,胃酸自然分泌以助消化食物,有效缓解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综上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促进患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许高凡,李亚鼎,何聪,等. 基于"胃心相关"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中医内涵及发病机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5):705-710. DOI: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7.

[2] 王杰,丁楚,孙永顺.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2023,32(3):535-539.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23.03.042.

[3] 凡婉琼.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J]. 光明中医,2023,38(1):197-200.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23.01.060.

[4] 陆元洁. 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对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证候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4(1):30-32,81.

[5] 房子铭,谢晶日,孙志文.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22,39(12):81-85,89. DOI:10.19656/j.cnki.1002-2406.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