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3

海州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讨

赵云振1 朱光荣2 许红艳3

1.身份证号:320723197607222099

2.身份证号:32072319750401262X

3.身份证号:320723197906302048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海州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从整地、品种选配、种植模式、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适期收获几方面阐述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为海州区农民进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获得高产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措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于传统间套作创新发展而来,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复合种植,让高位作物玉米株株具有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适于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

1.品种选配

玉米品种要以籽粒玉米为主,选用株型紧凑、熟期适中、抗病性强、适宜密植和宜机收高产多抗品种。玉米品种以籽粒玉米为主,选用株型紧凑,成熟期适中,抗病性强,适宜密植和机收高产多抗品种,如连单761、苏玉42、苏玉34号、江玉877、黄金粮MY73、名鼎26等;大豆品种宜选择耐荫、耐密、抗倒、早熟宜机收品种,如灌豆1号、灌豆3号、淮豆13、徐豆18号、齐黄34等。

2.茬口及播期
选择在传统的玉米种植区,小麦收获后应及时抢墒或造墒种,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注意避开花期高温和苗期芽涝

3.种植模式

以4行大豆与2行玉米、4行大豆与4行玉米等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4:2模式一个生产单元4行大豆、2行玉米,生产单元宽度2.7米。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的间距70厘米。玉米株距10-12厘米,有效株数力争籽粒玉米达到4000株/亩以上,播种粒数4500粒/亩以上大豆株距9-10厘米,有效株数力争达到8000株/亩以上,播种粒数10000粒/亩以上4:4模式:一个生产单元4行大豆、4行玉米,生产单元宽度4米。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行距40-90-4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的间距70厘米。玉米穴距约14-15厘米,有效株数力争籽粒玉米达到4000株/亩以上,播种粒数4500粒/亩以上。大豆穴距约6-8厘米,一穴一粒,有效株数力争达到8000株/亩以上,播种粒数10000粒/亩以上。

4.杂草防除

杂草防除一定要治小治早,采用播后芽前封闭除草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相结合的方式防除杂草,优先选用封闭除草方式,播种和除草可同时进行。,选用96%精异53%丙甲草胺(或乙草胺)00/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等兑水喷雾。对芽前封闭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块,苗后根据田间草相特点,及时选用对路除草剂定向喷药,防止漂移,不宜使用植保无人机喷药。

5.病虫害防治

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进行综合防控病虫危害。施用化学药剂过程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大豆主要病虫:根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棉铃虫、蚜虫、烟粉虱、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玉米主要病虫:大小斑病、粗缩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玉米蚜虫、蓟马等。全程生育期防控技术需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抓早治小。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采用植保无人飞机、高杆喷雾机等喷施高效低风险药剂,提高防控效果,控制病虫发生为害。

5.1播种期

选择适合本地的耐密、耐阴抗性品种,合理密植,做好种子处理,预防病虫为害。种子处理以防治大豆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玉米茎腐病、丝黑穗等土传种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蚜虫、蓟马等苗期害虫为主,选择含有精甲·咯菌腈、噻虫嗪·噻呋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

5.2苗期—大豆分枝期(玉米喇叭口期)

苗期重点防治斜纹夜蛾、棉铃虫、豆卷叶螟、蚜虫、烟粉虱、红蜘蛛、玉米螟、叶斑病、大豆锈病、、蜗牛等等。一是采取理化诱控措施,在玉米螟、棉铃虫、斜纹夜蛾等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食诱剂诱杀;二是针对棉铃虫、斜纹夜蛾、豆卷叶螟等害虫,发生初期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施防治;三是在田间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蚜虫、烟粉虱等害虫发生密度较大时,抓住关键防治时期,选用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根据玉米、大豆叶斑类病害、锈病等病害发生情况,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5.3开花(玉米抽雄)期—成熟期

依据监测结果,明确主攻对象和兼治对象,掌握在主要病虫关键防治时期,选用广谱生防菌剂、农用抗生素、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等对路药剂实施病虫防治总体战,到达兼防多种病中害的目标,选用药剂如: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或者含有噻虫嗪成分的杀虫剂喷施,田间蜗牛、蛞蝓类害虫发生为害较重时可撒施四聚乙醛颗粒剂防治。玉米生长后期植株高大,可采用无人机施药,

要注意添加增效剂、沉降剂,保证每亩1.5-2升的药液量;在农药使用上,要严格执行农药推荐使用剂量和平安间隔期。收获后病残体及时离田处里或秸秆粉碎还田,深翻耕耙降低病虫基数。

6.科学施肥

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系统的肥料施用必须坚持“减量、协同、高效、环保”的总方针。减量体现在减少氮肥用量、保证磷钾肥用量,减少大豆用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协同则要求肥料施用过程中将玉米、大豆统筹考虑,相对单作不单独增加施肥作业环节和工作量,实现一体化施肥;高效与环保要求肥料产品及施肥工具必须确保高效利用,降低氮、磷损失。在此指导下,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作物需肥特点及共生特性,施肥时遵守“一施两用、前施后用、生(物肥)化(肥)结合”的原则。

一施两用:在满足主要作物玉米需肥时兼顾大豆氮、磷、钾需要,实现一次施肥,玉米、大豆共同享用。

前施后用:为减少施肥次数,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选用缓释肥或控释肥,实现底(种)追合一,前施后用。

生(物肥)化(肥)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用根瘤固氮。大豆结瘤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起爆氮”,但土壤氮素过高又会抑制结瘤。因此,施肥时既要根据玉米需氮量施足化肥,又要根据当地土壤根瘤菌存活情况对大豆进行根瘤菌接种,或施用生物(菌)肥,以增强大豆的结瘤固氮能力。

6.1施肥量

为充分发挥大豆的固氮能力,提高作物的肥料利用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施氮量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的总施氮量可降低4公斤,须保证玉米单株施氮量与单作相同。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区的玉米选用高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50~65公斤(折合纯氮14~18公斤/亩,如N‒P2O5‒K2O=28‒8‒6),大豆选用低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15~20公斤(折合纯氮2.0~3.0公斤/亩,如N‒P2O5‒K2O=14‒15‒14)。  

6.2施肥方法

带状复合种植下的玉米、大豆氮磷钾施肥需统筹考虑,不按传统单作施肥习惯,且需结合播种施肥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作业,根据各生态区气候土壤与生产特性差异,海州区一般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在播种时以种肥形式全部施入,肥料以玉米、大豆专用缓释肥或复合肥为主,如玉米专用复合肥或控释肥(如N‒P2O5‒K2O=28‒8‒6);大豆专用复合肥(如N‒P2O5‒K2O=14‒15‒14)。

7.化学控旺

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生产中在通过品种选择、肥水管理等方式控制株高的同时,要慎重规范使用化控剂,对玉米化控降高,对大豆化控防倒。具体方法如下:

7.1玉米化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由于群体密度大,增加了玉米茎秆倒伏的风险。玉米在雨水充足、施肥过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旺长。前期长势过旺致使玉米节间长、茎秆细弱,到后期极易倒伏,同时旺长前期营养消耗过多,中后期会出现营养不足,导致果穗小、灌浆不充分、秃尖,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提升。而且,玉米旺长倒伏也会直接影响大豆的生长,造成大豆减产。化控是玉米增产高产的常用技术,具有费用低、见效快、对人类副作用小的优点。玉米7-10片展开叶期是化控的最佳时期。常用化控药剂类型及使用方法:

7.1.1.胺鲜酯和乙烯利

通过降低穗位高和株高而抗倒,减少对大豆的遮荫,降低玉米空秆和秃尖。在玉米6-9片展开叶时,每亩用玉黄金20毫升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尽量使用pH值为中性的河水、湖水。在整个生育期,原则上只需喷施一次,如果植株矮化不够,可在抽雄期再喷施一次,使用剂量和方法同前。

7.1.2玉米健壮素

主要成分为2-氯乙基,在7-10片展开叶时,每亩用玉米健壮素30毫升兑水20千克,均匀喷于上部叶片。健壮素不能与其他农药、化肥混合施用,以防失效。

7.2大豆化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大豆会在不同生长时期受到玉米的荫蔽,从而影响其形态建成和产量。所以在生产上应根据大豆长势适期化控,目的是控制大豆旺长, 防止倒伏。

7.2.1常用化控剂及其作用

生产中常用于大豆控旺防倒的生长调节剂主要是烯效唑或胺鲜酯。烯效唑具有抑制植株纵向生长、促进横向生长,使植株变矮的作用。一般可降低株高15-20厘米,使大豆分枝增多、茎枝变粗,同时促进茎秆中木质素合成,从而提高抗倒性和防止旺长,还可以提高大豆苗期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胺鲜酯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植株的光合速率,调节植株体内碳氮平衡,提高大豆开花数和结荚数,使结荚饱满。

7.2.2用法用量

生产上使用的烯效唑一般为含量5%可湿性粉剂。烯效唑的使用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拌种。播种前精选种子,按每公斤种子添加16-20毫克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的用量,均匀拌种后及时播种;二是叶面喷施。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5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大豆上部叶片即可。套作大豆苗期荫蔽较重地块,可提前至2-3个复叶时多喷一次。胺鲜酯一般在大豆初花期或结荚期喷施,用浓度为60毫克/升的98%的胺鲜酯可湿性粉剂,每亩喷施30-40千克。胺鲜酯遇碱易分解,不宜与碱性农药混用。

7.3注意事项

7.3.1化控剂选择一种即可。不能多种化控剂混用、重复用。

7.3.2要掌握合适的药剂浓度。严格按照推荐用量和药剂说明书的浓度使用,浓度过大、用量过多会造成药害。

7.3.3要视长势在化控的最佳时期用药。要根据玉米、大豆的田间长势,选用合适的化控剂适时控旺。药液现配现用,均匀喷洒于植株上部叶片,不重喷、不漏喷。生长较弱的植株、矮株不能喷。晴天下午4点后喷药效果较好,喷后6小时若遇雨应酌情减量再喷1次。如遇刮风天气,应顺风施药,并戴上口罩,喷药后要立即用肥皂洗手。

8.水分管理
   针对夏季降雨量集中易涝渍、肥料易流失、台风易造成作物倒伏的特点,必须完善田间沟系,做到能灌能排,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1. 适期收获

9.1收获时期

大豆适宜收获期。大豆适宜收获时期是在黄熟期后至完熟期之间,此时大豆叶片脱落80%以上,豆荚和籽粒均呈现出原有品种的色泽,籽粒含水率下降到15%-25%,茎秆含水率45%-55%,豆粒归圆,植株变成黄褐色,茎和英变成黄色,用手摇动植株会发出清脆响声。大豆收获作业应该选择早、晚露水消退时间段进行,避免产生“泥花脸”;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减少收获炸荚损失。玉米适宜收获期。玉米适宜收获期在完熟期,此时玉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变黄,苞叶干枯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采用果穗收获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25%-35%;采用籽粒直收方式,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15%-25%。
9.2收获方式
根据大豆、玉米成熟顺序差异,收获方式可分为:先收大豆后收玉米方式、先收玉米后收大豆方式、大豆玉米分步同时收获等。根据种植模式、带宽行距、地块大小、作业要求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先收大豆后收玉米方式。该方式适用于大豆先熟玉米晚熟地区。作业时,先选用适宜的窄幅宽大豆收获机进行大豆收获作业,再选用2行玉米收获机或常规玉米收获机(2行以上玉米收获机)进行玉米收获作业。大豆收获机机型应根据大豆带宽和相令S中米带之间的带宽选择,轮式和履带式均可,应做到不漏收大豆、不碾压或夹带玉米植株。大豆收获机割台幅宽一般应大于大豆带宽度40厘米(两侧各20厘米)以上,整机外廓尺寸应小于相邻两玉米带带宽20厘米(两侧各10厘米)以上。玉米收获时,大豆已收获完毕,玉米收获机机型选择范围较大,可选用2行玉米收获机对行收获;也可选用当地常规玉米收获机减幅作业。先收玉米后收大豆方式。该方式适用于玉米先熟大豆晚熟地区。作业时,先选用适宜的2行玉米收获机进行玉米收获作业再选用窄幅宽大豆收获机或当地常规大豆收获机(割幅大于2米)进行大豆收获作业。玉米收获机机型应根据玉米带的行数、行距和相邻两大豆带之间的宽度选择,轮式和履带式均可,应做到不碾压或损伤大豆植株,以免造成炸荚、增加损失。玉米收获机轮胎(履带)外沿与大豆带距离一般应大于15厘米。大豆收获时,玉米已收获完毕,大豆收获机机型选择范围较大,可选用幅宽与大豆带宽相匹配的大豆收获机,幅宽应大于大豆带宽40厘米以上:也可选用当地常规大豆收获机减幅作业。大豆玉米分步同时收获方式。该方式适用于大豆玉米同期成熟地区。作业时,对大豆、玉米收获顺序没有特殊要求,主要取决于地块两侧种植的作物类别,一般分别选用大豆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前后布局,轮流收获大豆和玉米,依次作业。因作业时一侧作物已经收获,对机型外廓尺寸、轮距等要求降低,可根据大豆种植幅宽和玉米行数选用幅宽匹配的机型,也可选用常规收获机减幅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