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区湖塘型塘幼儿园 312000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存心伤害别人的行为,攻击性强的幼儿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排斥和抗拒,使幼儿的个人成长道路产生障碍。家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早也最久的社会生活场所,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十分重大的作用。通过一些幼儿园教师在一线幼教工作中遇到的较为典型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阐述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给出了多条幼儿园帮助家长从家庭教育角度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建议,对家长的行为存在指导价值。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教育
(一)攻击性行为及其分类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是一种导致人和动物身体或情感受伤害的行为,或者是导致财物损坏或毁灭的行为。它可能是言语上的,也可能是身体上的。拍、抓、掐、踢、吐、咬、威胁、侵略、羞辱、闲话、攻击、辱骂、欺负、毁坏和破坏都是攻击性行为的例子。
2.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根据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我们把攻击性行为分成无意性攻击、表现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四类,这里特指敌意性攻击。
(二)家庭教育的内涵
1.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2.家庭教育因素分类
(1)家长素质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家长素质界定为家长道德素质和家长文化素质两部分。
(2)教养方式
我们初步将教养方式定义为家长的教养观念与教养行为、教养态度的综合,且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
①教养方式的分类
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和忽视型四类。
②教养方式的具体表现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有着确定的要求,且这些要求和个体的发展需要相一致,当子女达到一定的要求后能及时对他的行为进行强化。这种教养方式既尊重了家长的权利,也尊重了子女的权利。权威型的家长是用一种启发引导的态度来对待幼儿的,在子女自己与家长有不同看法时家长能认真听取子女的意见再作出决定。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是用强制性来对子女进行教育,强调服从。如果子女没有做到很好地进行服从,专制型的家长甚至会使用武力和谩骂来迫使幼儿服从,专制型的家长很少与自己的子女进行平等的讨论,要求子女百分百服从父母的命令。
纵容型的教养方式是家长对子女十分溺爱,愿意为子女做任何事情。纵容型的家长不管子女想干什么事,想要什么东西,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去替子女完成心愿。
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是将子女忽视一旁不理睬。忽视型的家长总是忽视自己的子女,并尽量减少自己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他们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兴趣;几乎不会和子女进行谈心;在做决定时也不太在意子女的想法。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家长素质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家长道德素质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案例:
磊磊是个内向的孩子,平时就喜欢自己一个人一言不发地坐在角落里发呆,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攻击性行为。可突然有一天,有好多孩子都来向老师报告说磊磊打了他们。老师把磊磊带到一个角落,并向他询问:“你为什么要打人呢?”他刚开始什么也不说,老师跟他强调了好几次:“你说出来吧,没关系的,我不会责怪你。”他这才终于开口说:“爸爸也经常打我,我为什么不能打别人呢?”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家长道德素质比较低,他自然而然表现出的打人的行为被幼儿记住并模仿了,这就促使幼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表明:成人作为幼儿所模仿的对象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习得新行为。而在本案例中幼儿观察学习的对象是父亲,他也由此模仿习得了打人的行为。
从这个案例能够得到结论如下:若家长道德素质低,他的攻击性行为会被幼儿模仿,从而使幼儿也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长文化素质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案例:
枫枫是个壮实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他一直是由爷爷抚养的。以前他发脾气的时候只会摔东西。有一次他在家里发脾气时正好看到家里养的猫躺在边上,于是他把猫拽过来又打又扯尾巴,他的爷爷看到了之后非但没有阻止还夸他力气大。渐渐地,枫枫发脾气的时候不只要摔东西,还会打旁边的小朋友。老师发现枫枫的变化之后对枫枫进行了家访,最后发现枫枫的爷爷文化水平比较低,当年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辍学在家里做事了,他的教育观念也还是过去那种孩子只要强壮、身体好就好的老观念。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爷爷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落后,在发现了枫枫的攻击性行为的苗头的时候非但没有把他扼杀在摇篮里,反而还鼓励助长了他的行为,让他以为他做的不是错事,这种错误的观念也由此导致了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纪林芹的研究表明: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水平高。
从这个案例能够得到结论如下:家长的文化修养低必然导致教育理念的过时,而过时的教育理念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导致了幼儿出现越加严重的攻击性行为。
参考文献:
[1] 邬绮文.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王丽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教育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30(12).
[3] 常虹.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关系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 贾守梅.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系统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13.
[5] 陈秋燕.国外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1-30(1).
[6] 顾筠.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 调查与分析,2015,(31).
[7] 田峥珍.家庭教育方式及其对子女的影响[J]. 学前教育交流, 2015,(8).
[8] 吕妮娜.刘海梅.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