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操作分析与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免疫组化技术操作分析与质量控制

刘昊鑫 魏亚权 李永霞 张维(通讯)

西安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摘要:探讨对免疫组化技术操作过程的分析与质量控制管理方法,规范免疫组化技术操作,保证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但影响免疫组化质量的因素很多。因为免疫组化最大特点是能够表达组织中细胞具有的抗原性物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学诊断中。对于肿瘤疾病的诊断分类及预后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免疫组化技术原理的角度,分析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免疫组化病理诊断质量控制

随着研究人员对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免疫组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深入到医学领域中的个学科。病理诊断作为医学学科专业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不同疾病类型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发病过程中的机体形态,主要为了提高病理诊断结果的精准率,提升免疫组化技术质量,减少错误诊断,特别是在病理诊断判读肿瘤疾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目前病理诊断医生必须熟悉并且掌握的一种新技术。因此,加强对免疫组化技术的创新及开发研究,使应用操作过程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免疫组化技术在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中的诊断作用以及协助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原理

免疫组化技术是通过抗体结合病理组织中一些特殊抗原进行特别的染色标记利用可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内抗原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的技术,其中与抗体相结合的酶元素能够显示特异性抗体和组织内抗原的结合,抗体抗原相互结合是以与这些抗体相结合的酶元素来进行显示。主要是没有着色物质的特性,跟抗体的结合有色物质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内抗原相结合的部位进行沉淀。此外,甲醛在进行组织固定的时候对蛋白组织产生影响,使蛋白凝固交联,蛋白质在此过程中发生结构性变化,但是对特异性抗体的影响不大。在使用蛋白酶进行消化可以把抗原决定镞中的一些无用蛋白清除,并且打开交联,通过使用高压和微波等热抗原的修复,使抗原决定镞充分的显露出来。从而可以增强免疫组化染色的敏感性。免疫组化技术目前大多数固定液都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法,应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技术操作分析

1.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显色

免疫组化技术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假阳性,主要指的是在免疫组化切片的开展实施检测中,如果出现弱阳性反应,有可能同一组织内的细胞核中其中一组抗体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弱阳性反应,并且判断假阳性问题产生的最大标志是组织积压区、细胞坏死区域部分、切片边缘区域同样出现阳性表达现象。导致假阳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抗体浓度普遍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假阳性问题形成。(2)抗原抗体之间产生相互交联融合现象。(3)还有就是抗体一抗孵育时间,并且长时间处于高温度环境中。同时,切片在修复液中的长时间浸泡,注意修复液浸泡时间过长,导致的假阳性问题。(4)缓冲液中的酸碱,与标准数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玻片冲洗过程中出现洗片不彻底等问题。

2. 免疫组化假阴性

假阴性问题同样是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过程中一种常见问题。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呈现方式不一样,假阴性只要是所有被标记过的抗体切片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阴性反应,但是通过观察病理诊断过程发现,实际病理诊断过程中并不是全部标记切片产生隐形反应,故此,在病理诊断医学学科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假阴性。假阴性产生的主要原因,(1)在免疫组合染色切片中不存在需要进行检查的细胞以及相关组织,形成此种错误问题是因为所接触人员将抗体、切片或者蜡块等物品相互混淆。(2)在部分环节未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染色,进而增加问题的产生几率。(3)在进行标本处理的过程中,缺乏合理处理标本的方法,且存在抗原弱甚至缺失的现象。但是一般情况下,肿瘤细胞处于不同时候的代谢和分化期的状态,其抗原表达一般容易在统一性系统性方面缺失全面性的情况。肿瘤细胞在一般情况下分化越低,抗原的表达越低,阳性显示效果也就更加弱,并且阳性在细胞数量方面也相对较少。

三. 非特异性着色与边缘反应

非特异性着色主要是进行细胞标记着色之外的其他组织成分,对此部分进行着色,容易造成间质着色,而导致间质着色主要原因是于抗体浓度过高,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对组织底物进行着色,另一方面,内源性酶阻断尚未完全形成等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抗体不符合标准以及抗体受到外部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抗体被污染,而间质产生非特异性着色。组织切片边缘出较强的阳性时,主要原因是由于试验过程中切片冲洗不完全,加受表面张力作用影响凝固且缩小到切片边缘,导致着色不一致

四.免疫组化技术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技术切片染色过程中缺乏详细的标准操作、规范要求以及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等,因此,为降低免疫组化技术问题的发生,必须

免疫组化技术进行科学创新、标准化及规范化的研究(1)技术操作与技术标准上进行规范,一般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其有效时间规定在7天之内,通过标准化将组织最佳状态良好的保存,避免过高温度的烤片、蜡块温度过高以及长时间侵泡所产生的影响。(2)阴性对照特别重要,可以降低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干扰。此外,抗原修复方法一致性,采用高压热抗原修复,可提高修复温度与修复时间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技术与规范等问题随之而来,影响了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必须加强对病理医生及技术人员的操作技术进行规范,不断完善和创新免疫组化技术,使之充分发挥在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淑云, 李秀娟, & 贺妍. (2016).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准化的体会. 实用医技杂志, 23(9), 3.

[2]桑肇瑞. (1989). 免疫组织化学操作技术及有关注意事项. 肿瘤学杂志(4), 40-43.

[3] 李慧. (2013). 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应用讨论. 内蒙古中医药(25), 87-88.

[4] 何青莲, 李楚天, & 罗碧怡. (2008).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质量控制的体会及技术改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14(20), 2.

[5] 徐彤. (201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见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中外医学研究, 11(18), 2.

[6] 梁英杰.(200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制片的规范和质量控制.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02),262-264.

[7] 赵颖萍. (2020).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18), 2.

[8] 李光强. (2020).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国保健营养, 030(015),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