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与中医适宜技术在慢病管理中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2
/ 2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中医适宜技术在慢病管理中应用

张旭

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 15162829299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与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期刊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的与慢性病管理和治未病相关的文献,结合医院中医护理门诊、基层义诊等工作进行系统综述。结果:总结了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提炼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中医适宜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结论:中医治未病理念和中医适宜技术在慢病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管理道路,更好推动慢病的管理与防治。

【 关键词】慢病管理;治未病;中医适宜技术;基层义诊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因此慢性病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中医治未病理念,能为慢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1慢性病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国外慢性病管理现状

慢病管理的提出是“健康管理”在慢性病中的体现[1]。最早的慢病管理的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在自我管理模式之后,其他模式也相继开展并日趋完善。21世纪以来,国外已经形成许多较规范的慢病管理模式,例如慢病信息监测系统、慢病照护模式、慢病自我管理模式、慢病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延续性全生命周期护理等慢性病管理模式等[2]。国外建立有专门的团队对慢性病进行统一管理,团队成员不只有全科医生,还包括护师、药师及患者。这种团队模式的组建有利于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寻找出适合患者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满足患者复杂的管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因有部分患者不能主动、有计划地参与到慢病管理中来,仍旧存在发生实际健康问题后才就医的现象[3]

1.2 国内慢性病管理现状

通过将国外成熟的慢病管理模式和国内开展慢性病管理的经验相结合,我国确立了“政府领导、全民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启动、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4]。我国慢病管理的研究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慢性病管理方法的研究,我国慢性病管理方法从最初的单一生物学干预到最终的心理动力学干预,逐渐呈现出综合管理的方法[5]。评价结果表明,这种综合管理的方法,不仅促进了慢性病患者疾病的转归,对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另一部分是对慢病管理模式的研究,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慢病管理模式主要有:自我管理模式、慢病信息监测系统模式、社区慢病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和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等。但是由于慢性病管理工作繁杂,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严重分离,各个环节运行不畅,导致慢性病防治工作难以有效进行[6]

2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治未病的重点是“防”胜于“治”。中医治未病核心内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四个方面[7]

2.1未病先防

机体在身体、心理、道德健康时,强调注重养生之道,维持最佳健康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度百岁乃去”,提示我们在健康状态时要积极采取内养外防各种措施,使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2.2欲病救萌

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有机整体,当机体内部发生任何异常的变化时,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征兆。我们根据这些早期征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如对出现口渴口干等症状的早期糖尿病病人及糖尿病高危人群应使用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采取干预措施改善临床症状及体质状态,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8]

2.3既病防变

当疾病确诊之后,要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防止发展变化。《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要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学基本理论,把握疾病传变规律,防止疾病蔓延、恶化。如杜敏等[9]应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干预高尿酸血症,能有效的控制高尿酸血症的进展。

2.4瘥后防复

疾病初愈后,即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邪气尚未散尽,正气尚未恢复,要注意继续调理,避免疾病复发。张仲景对“瘥后防复”非常重视,认为伤寒初愈时若不注重调理则极易反复。

3 中医治未病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慢性病需坚持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原则,使人们认识到影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对疾病做到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积极防护。

3.1中医养生与慢病管理

慢性病也称为“生活方式病”,与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成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医养生以健康长寿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动静相宜、协调阴阳等为基本原则,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体质的目的。中医养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四时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等。

现代研究证实,很多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都与顺时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关系密切。为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传播“治未病”的理念,我院开设治未病科暨健康管理中心和中医护理门诊,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领域的独特优势日益显现,其具有简便、高效、价廉的优势,收到越来越多的患者青睐。中医护理门诊是以满足就诊患者及其家庭在护理方面的健康需求的一种以护士为主导的、正式的、有组织的高级护理实践模式。

3.2中医适宜技术与慢病管理

中医护理门诊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的特色和优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的中医特色技术服务的需求,实现了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于一体的中医“治未病”闭环化管理。

我院中医护理门诊常用于慢病管理的中医适宜技术有:葫芦灸、鳖甲灸、平衡火罐、刮痧、引阳入阴、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以确切的疗效得到了慢性病患者的广泛认可,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已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领域中。

3.3基层义诊与慢病管理

在多场的健康义诊活动中,免费为群众检测血压血糖、现场体验中医适宜技术并提供中医相关健康咨询。中医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健康养生需求,结合中老年群体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全程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指导方面进行了老年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此外,中药茶饮和中医传统保健养生功法八段锦也深受群众喜爱,一场场义诊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居民治未病意识。

4 小结与展望

中医治未病通过对慢病患者养生调摄、中医适宜技术调理、八段锦等养生功法、体质干预等来体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核心内涵[10],更好发挥中医治未病在慢病管理中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慢性病管理现状以及中医治未病理论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可以看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1将治未病理念融入慢性病管理体系

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治未病思想融入慢性病管理服务体系中,将慢性病进行分层管理,改善慢性病管理目前管理不系统,针对性差等问题。

4.2开展治未病防治宣讲活动

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把慢性病教育作为重点,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义诊通过进校园、企事业单位,微信公众号节气养生等多种形式开展治未病健康知识知识宣讲,提升大健康理念。

总之,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慢病管理中有望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希望”。中医护理门诊拓宽医院的服务范围,满足了社区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通过体质辨识辨证运用中医适宜技术,解决健康人群或患病人群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发挥中医在“治未病”理念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华,李沭,张相林.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 2016,27(32):4465-4468.

[2]谭教旺,黄琼,叶美琴,等.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和中医介入的优势[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72-977.

[3]FREIA, CHMIEL C, SChLAPFER H, et al. The chronic care for diabetes study (CARAT):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Cardiovasc Diabetol, 2010,9(1):23.

[4]葛卫红,谢菡.慢性病管理现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20(6):479- 484.

[5]杨海涛,吕志国,张影,等.国内慢性病管理的研究现状[J].中国社区医 师,2014,30(10):147-148.

[6]孙韵,李世良,吴彩华,等.基于我国慢性病防治管理现状的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研究[J].现代医院,2017,17(7):937-939,943.

[7]张树峰,杨建宇.中医治未病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

[8]何瑞锋.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对糖调节受损及其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J/CD].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1):140-142.

[9]杜敏,罗毅,刘思思.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高尿酸血症中的干预治理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29):128-130.

[10]邓月娥.孙思邈饮食养生治未病思想与方法探究[J].福建中医药,2020, 5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