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成都 610300
凝血检验主要目的是测定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各种凝血因子的相关参数水平与功能,用于临床检验诊断和监测各种疾病,如出血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然而,不同的生理和环境因素会对凝血检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医生对患者实际凝血状态进行准确评估。下面将重点探讨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和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标本采集是凝血检验的第一步,采集血液样本时需确保采集血液量符合要求。有研究显示,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会对凝血功能检测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均显著性增加。与此同时,止血带绑扎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1 min,否则可引起局部血液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激活物,导致纤溶活性增强、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加和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另外,静脉穿刺时反复探针引起组织液中的因子Ⅲ混入样本,因子Ⅲ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的消耗,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血液标本的温度是影响凝血因子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凝血因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如果血液标本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影响,凝血因子活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了确保凝血检验的准确性,血液标本应在建议的温度下储存和运输,通常情况下,2~8摄氏度是维持凝血因子稳定性的理想温度,并尽量缩短标本从采集点到实验室的时间,必要时可使用标本稳定剂来帮助维持凝血因子活性。
凝血检验中常见类型的抗凝剂是枸橼酸盐和柠檬钠,其中柠檬钠常用于抗凝检验,能够有效阻止因子Ⅷ与因子Ⅴ的活化,一般建议抗凝比例为1:9,当红细胞比容小于 25% 或者大于 55% 时,应以全血量 (ml)×[100—HCT(% )]×0.00185=抗凝集量 (ml)公式重新计算,以确保凝血因子的准确测量。如果在检验中选择错误的抗凝剂使用可能会导致虚假或不准确的结果,而正确的抗凝剂选择取决于实验室和医疗机构的标准操作程序,在特殊情况下可能还需要使用其他抗凝剂,例如肝素或荷兰国花素(对抗凝剂的特殊检测),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适用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指南,严禁使用出现变质现象的枸橼酸盐试剂,否则会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偏低的现象。
凝血检验使用的检测试剂通常分为两类:组织因子类和磷脂类,不同类型检测试剂会激活不同的凝血途径,例如,TF类检测试剂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而磷脂类检测试剂则主要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为了减少检测试剂的影响,临床实验室通常会采用标准化的方法,以确保不同检测中使用的检测试剂和仪器都得到正确标定,不仅有助于比较不同实验室的结果,还能保障结果的可靠性。
血液样本在采集后需要得到适当处理,如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避免过度混合,以及避免空气污染,操作者应严格遵守标本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以避免引入外部因素影响检测结果。自动化凝血检测设备通常需要操作者进行正确仪器校准、样本装载、试剂加入、数据输入和结果解释等操作,操作者要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定期执行质量控制测试,以检测仪器性能和试剂质量。
药物对凝血检验结果会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归因于药物会改变血液凝血特性、凝血因子的活性以及凝血途径的各个步骤,例如华法林、肝素、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替班和阿哌沙班)等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干预凝血途径,使血液不容易凝结,当患者在使用该类药物时进行凝血检验,测试结果会显示出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阿司匹林、普利亚克索等药物用于抑制血小板凝集,以预防心脏病和中风,但该类药物削弱了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因此出血时间测试可能会显示异常结果;纤溶药物如链激酶激活物和阿米洛利赛特用于溶解血栓,可能会导致纤维蛋白溶解,改变凝血测试结果,如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其他药物,如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也会对凝血检验产生影响,具体还需取决于其对凝血系统的作用。
总之,凝血检验是一项关键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各种血液疾病,手术前后的凝血状态以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为了确保准确的凝血测试结果,医疗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规程,正确选择试剂,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此外,医生和患者也需要充分了解药物影响,以便在必要时进行测试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药物治疗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