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中医医院 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施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组。研究组28例,均予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神经介入治疗(支架和机械取栓);对照组32例,均予内科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缺损(NIHSS)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予以脑血管疾病患者及时采取神经介入治疗,可提升血管再通率,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血管狭窄;神经功能;治疗效
如今在社会快速发展下,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重,患有脑血管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此疾病不但会增加治疗的困难程度,也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我国目前最常用检查方法是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检查主要是对患者的脑血管的生理形态和结构进行检查,在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时主要使用动脉穿刺的方法向动脉中注射一定剂量的造影剂,使患者脑血管能够清晰的在电脑中显示,同时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展开介入治疗的脑血管患者60例为对象,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详细的内容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这60例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他们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他们的年龄在16~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5.1岁。在这60例患者中,有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20例脑梗死患者。我们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1.2方法
1.2.1对照组
均施行内科保守治疗。促使患者安静卧床,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使其呼吸道在通畅状态下稳定维持,予以吸氧操作,促使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维持。对患者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以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1次,氯吡格雷75mg口服,每日1次,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梗死面积较大患者以20%甘露醇静注方式对患者脑水肿情况进行控制,每间隔8h滴注1次,并予以10%血浆白蛋白,10g/次,2次/d,不间断治疗3~5d。针对有肾功能损伤者以甘油果糖代替甘露醇。维持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患者血压,急性期患者酌情采取降压治疗,急性期后通过常规用药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控制,积极预防感染、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压疮、应激性溃疡等系列并发症的发生[2]。
1.2.2研究组
均施行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神经介入治疗(支架和机械取栓)。在手术操作前,医务人员需叮嘱患者保持空腹状态,并排空大小便,做好备皮敷料、供氧及呼吸复苏设备等术前准备工作,完善血尿常规、生化、心电图、凝血功能等各项检查。术中,予以患者采取局部麻醉或全麻,取右侧腹股沟下1.0~2.0cm处动脉波动明显处实施穿刺操作,置入动脉鞘,根据个体情况分别利用导丝、猪尾导管、西蒙等导管对患者此次神经功能缺损责任血管进行显影,明确狭窄程度,根据时间窗及组织窗,再行针对性治疗干预。并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及时、符合规范的启动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其术后穿刺点进行缝合及加压包扎,密切观察,避免穿刺点感染、假性动脉瘤等情况的发生。
1.3观察测评指标
(1)血管疏通:血管再通为颅内各分支血管显影比较彻底;部分再通为颅内各分支血管仅有部分显影;未通为颅内各分支血管均未能显影。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率+部分再通率。(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别采取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对比。16分表示患者神经受损程度呈重度,病况严重。(3)不良反应: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再发梗死、梗死后出血、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系列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6.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显然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组别 | 例数 | 血管再通 | 部分再通 | 未通 | 血管再通率(%) |
研究组 | 28 | 20 | 7 | 1 | 96.43 |
对照组 | 32 | 15 | 10 | 7 | 78.13 |
X2=2.890,P=0.089
3讨论
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为主要发病群体,由于颅内脑血管病变而引发大脑供血障碍,继而不同程度损伤患者脑组织。分析病机,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脱落,或其他微栓子向脑动脉流入,引发血管阻塞,出现相应症状导致,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此病症具有临床致残、致死率较高及疾病复发率较高的特点,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认知下降、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如未能及时取得有效治疗,极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同时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居民饮食结构发生的较大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进一步上升[3]。
对于临床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其开展治疗的关键在于将呈阻塞状态的血管有效疏通,促进脑组织正常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恢复,使神经功能所呈现出的损伤状况改善,并对非狭窄区分布的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活性损伤进行防范。临床在针对罹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展开精准治疗时,方案包括神经介入、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但外科手术以及药物治疗虽可发挥一定成效,也有其局限性存在。如药物治疗,应用改善血管微循环、脑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基础的对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病变处动脉狭窄,但无法将动脉狭窄状态改变,进而对脑缺血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所抽入患者,其血管再通率取值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提示,神经介入治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提升其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
分析原因如下:神经介入治疗通过对动脉穿刺治疗。血管插入导管后予以机械取栓或支架置入治疗,对脑血管进行有效疏通,对脑梗死症状可进行积极改善,此术式是基于血管造影下展开操作,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明确判定。因此,患者经该术式治疗后其脑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有效减轻,从而改善临床预后,该术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其临床疗效,同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国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8):1334-1335.
[2]林道云,陈高俊,华如鹏,等.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6):35-38.
[3]杨志刚,程伟,潘春联.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18,24(18):3733-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