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轨道站点交通接驳是实现“公交、轨道、慢行三网融合”的重要环节,聚焦当前轨道交通体系中的换乘距离长、设施规模不足、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短板弱项,从设施功能、空间连接、景观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包含13项评估要素,29项评估指标的品质量化评估体系,实现将笼统的主观性感官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可定量分析的客观指标,为下一步规划和实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本品质量化评估体系已应用于东莞市轨道站点交通品质提升规划及实施工程。
关键词:轨道站点;交通接驳;品质;量化
0引言
为贯彻“公交优先”政策,着力构建以人为本、注重品质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交通从“对小汽车友好”向“对公共交通友好”转变。目前,轨道交通与其他出行方式接驳仍然有诸多不足,整体品质较低,存在设施配备不足、换乘距离长、出行体验感较差等问题。轨道站点交通接驳是提升城市品质与公共交通品质的重要一环,能有效提升轨道交通车站服务水平和扩大覆盖范围,建立与轨道交通相适应的周边交通衔接系统,提升站点周边交通品质,促进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发挥轨道交通的综合效益,体现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
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包括了P+R、K+R、非机动车等基础接驳设施、不同接驳设施与站点出入口的空间距离以及周边出行的环境舒适性等环境品质,以上诸多元素构成了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出行的整体感知空间。应如何识别站点周边交通品质的不足,准确把控品质提升的要点,如何将主观性的感官要素转化为可定量分析的客观要素,是有针对性地做好品质提升工作的关键所在。研究中提出了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量化评估体系,通过分析评估结果,为轨道站点周边的交通品质提升提出了切实建议,为品质量化评估提供借鉴。
1 品质量化评估体系构建及评价结果
1.1 评估对象及范围——以东莞为例
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及穗深城际、莞惠城际、佛莞城际共计34个现状轨道站点,主要以300m为核心范围、500m为协调范围。
1.2 构建评估体系
通过现场踏勘和民意问卷调查,东莞市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主要存在设施配置不足、设施质量和周边环境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行空间衔接不顺畅等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研究认为,品质良好的轨道站点接驳功能,首先应配备应有的接驳设施,且配备规模需满足使用需求,这是实现交通接驳的基本条件;其次是各类接驳设施与轨道站点出入口的接驳距离以及通行的顺畅度,缩短步行空间距离,提升换乘的便捷性,是提升交通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在配备有基本的设施以及具备便捷的换乘通道后,进一步考虑整体行为空间的景观环境要素,良好的空间环境包含了铺装、照明、绿化景观、城市家具、休憩空间等,是对市民出行舒适度和体验感的重大提升,营造城市出行高品质的空间氛围。
基于市民出行体验的不同层次要素,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将高品质轨道交通接驳聚焦需于设施功能、空间连接、景观环境3大关键维度:
(1)设施功能:完善的站点交通接驳设施功能,满足乘客换乘接驳的基本需求;
(2)空间连接:增加站点和建筑、交通、设施连接,实现交通接驳设施的空间连接,打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3)景观环境:提升站点的站棚、设施、场地品质,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站点风貌在统一协调中带有变化,体现城市门厅形象。
建立从设施功能、空间连接、景观环境3大维度出发,细分13项现状评估要素,共29项评估指标的评估体系(图1),综合评估站点接驳品质水平。
图1 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量化评估体系
1.3 品质量化体现
1.3.1 制定评分细则
采用定性、定量评价指标相结合,细分评估指标,实现品质评估体系量化。
细化13项评估要素,形成29项评分指标,评价指标分为“1档、2档、3档”三个等级,分数占比“100%-80%、80%-60%、<60%”。最终,构建形成以设施功能50分,空间连接30分,景观环境20分总分100分的评分体系,评判站点周边交通品质水平,其中设施功能为数量层面分值,空间连接、景观环境为质量层面分值,从两大层面对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进行评价。
表1 评分细则表
采用定性、定量评价指标相结合,细分评估指标,实现品质评估体系量化。
1.3.2 品质量化直观化呈现
根据品质量化评估体系、评分细则得出各轨道站点周边的交通品质得分,为更直观地反映各站点的发展水平,建立坐标轴,实现交通品质量化的直观化呈现。
以空间连接、景观环境为X轴,反映接驳空间环境质量;设施功能为Y轴,反映接驳设施数量功能。分4个象限,表征站点接驳品质良好、设施较好、环境较好、品质较差。同时,总得分大于等于80分为接驳发展完善,60-80分为接驳发展一般,60分以下为接驳发展落后(图2)。
图2 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量化坐标系
(1)品质良好:站点周边交通品质的数量及质量层面的评分均已超及格线,表示站点周边交通的设施功能、空间连接、景观环境均已有一定程度发展水平;
(2)设施较好:站点周边交通品质的设施功能的评分已高于及格线,但空间环境的评分低于及格线,表示站点周边交通品质的设施功能供给较充足,空间连接、景观环境等质量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进一步完善站点交通接驳的换乘空间及公共景观空间;
(3)环境较好:站点周边交通品质的空间环境的评分已高于及格线,但设施功能的评分低于及格线,表示站点周边交通品质的空间连接、景观环境发展水平较高,但设施功能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4)品质较差:站点周边交通品质的数量及质量层面的评分均低于及格线,表示站点周边交通的设施功能、空间连接、景观环境发展均较为落后,需全面提升站点周边交通品质。
1.4评价总结
根据上述量化评估体系及评分细则对东莞现状轨道站点各细项进行一一评估,地铁站点平均得分为68.93分;城际站点平均得分为54.43分,其中,品质良好站点13个,设施较好站点9个,环境较好站点1个,品质较差站点10个。
图3 现状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量化分布图
总体来看,由于地铁站点均为于市中心或镇区中心,开发成熟度较高,而城际站点多位于城区边缘,地铁站点评分普遍高于城际站点;莞惠城际开通时间长于穗深城际,周边建设时间较长,站点周边交通品质稍好于穗深城际。城际平均得分比地铁低14.5分,主因是规划城际接驳设施未完全落地实施,大部分车站位于城镇外围建设未成熟区域,空间环境较差。
2实践应用及实施效果——以东莞轨道2号线珊美站为例
本文以东莞市轨道2号线珊美站为例,简要阐述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量化评估体系的实际应用及实施效果。
2.1 量化评估体系的实践
根据评估体系品质量化得分,珊美站总得分为70.4分,其中设施功能37分(总分50分)、空间连接20.6分(总分30分)、景观环境12.8分(总分20分)。珊美站品质量化评估时主要扣分项即主要存在问题为:
(1)设施功能方面: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规模不足、未设置明确的K+R停车区域、盲道不顺畅、出入口缺少便民坡道、指示标识不足等。
(2)空间连接方面:站点出入口缺少与各接驳设施连接的风雨连廊、缺少与周边大型建筑直接连接的通道、公交停靠站距离较远、慢行通道存在高差等。
(3)景观环境方面:地面铺装样式不统一、铺装存在破损影响通行、缺少便民的城市家具、站点风亭等设施外露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
通过品质量化评估工作,已将主观的、笼统的、虚化的出行体验,转化为客观的、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根据29项评估指标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可针对性地提出站点周边品质提升优化建议,为下一步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品质提升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作用。
2.2 品质提升实施效果
珊美站周边交通品质提升工程落地实施后,实现了交通品质三方面的提升:一是便利性,实现公交、出租车、小汽车与地铁的“无缝接驳”,全面提高群众换乘的便利性。二是安全性,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人车冲突,改善客流秩序,全面提高群众出行的安全性。三是体验感,在站点营造具有商业氛围和现代时尚风格的公共空间,全面提高群众出行的体验感。
美化站点周边整体风貌 | 新增风雨连廊、非机动车道等设施 |
鼓励周边建筑与地铁站建立连接通道 | 规范非机动车停车 |
轨道风亭等设施与周边环境协调美化 | 深港湾式公交站及K+R设施 |
3结语
本研究以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交通设施功能和空间环境,构建品质良好的轨道交通接驳体系,实现城市交通出行和美好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对轨道站点周边交通设施功能、空间连接、景观环境三大维度构建品质量化评估体系,实现将笼统的主观性感官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可定量分析的客观指标,为品质提升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优化方案起到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馨元,吴乐,刘鼎.轨道交通接驳设施配置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价值工程,2022,41(23):32-34.
[2]罗鹏.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服务影响因素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1(13):12-14.
[3]魏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方式及设施布局方法研究[J].交通与运输,2023,39(03):36-41.
[4]李春涛,张义辰,章功玉等.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品质量化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1,37(03):20-31.DOI:10.19740/j.2096-9872.2021.03.03.
[5]东莞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规划设计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