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葛雪梅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江苏 盐城 224007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市域社会治理提升到了重要位置。面临新时代的功能要求和能力考验,如何在实践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当下亟需探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引言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在整个治理体系中呈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市域”两个字在市域社会治理处于突出地位,要充分发挥统筹和联动的优势,把握住社会安全和风险防范这个重点。当前,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缺乏正确的理解,或忽略“市域”、或狭义理解“现代化”,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建设方面尚不完善,在市域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方面仍存在数据信息共享难监管难的问题。围绕“市域”优势和特色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 进一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必须走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完善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同时要厘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同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范围,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资源整合、运作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挥市级“统”的功能,政府突出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行业领域乱象常态化整治及社会治理服务保障等重要职责。建立群团助推责任机制,探索群团助推组织形式,找准群团助推着力点,引导群团组织聚焦群众急盼难困领域。增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协调小组,有力统筹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

健全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在鼓励社会组织自我发展提高基础上,着眼解决社会组织资源短缺、组织能力不足、独立性与自主性有限等问题,用好社会组织“助推器”角色,发挥社会组织获取民间信息、收集社情民意的天然优势,帮助政府在制度制定环节科学决策、在制度执行环节及时落实、在制度反馈环节灵敏迅速。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形成群众畅通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从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在实践中创新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形成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常态化机制,使市域社会治理深入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进一步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致力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治理多元主体有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共同价值理念,但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化、利益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为形成共同价值理念增添了难度,共同价值理念的缺失容易引起社会整体实力弱化。

通过多种机制联结、多元主体参与、细化考评等办法,做到“有规可循、有人办事、有机制管事”,形成“各有其责、各尽其责、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如形成多方参与机制,避免政府部门积极作为而社会成员消极被动参与的局面,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多种治理能力共同作用。

让多元主体共享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城乡一体化治理,尊重城市和乡村的天然差异,在城乡融合整体框架下统筹谋划,一体化治理。推动优质资源及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并逐步覆盖,充分利用政策、资金、制度支持,实现城市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平等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信息技术联动,创造良好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外部环境。如拓展“雪亮工程”在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和精准扶贫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救助对象等弱势群体的定向帮扶。

3 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不断满足新时代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人民至上”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归宿。“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格局是解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格局首先要彰显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追求和最终目标。其次,要真正让群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培育公众参与的主动意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地加强宣传教育,逐渐改变散漫消极甚至是疏离冷漠的公民心理,在具体实践中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公民自发自觉地全过程参与社会治理。再次,“人民至上”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把人民群众的反映和评价摆在首位,创造各种条件使公众在绩效评估、追责问责等方面的无障碍、全透明的参与,清晰评判治理成效,让老百姓切实享受治理成果,实现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最后到“由民自主”的质性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 进一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各种能力,实现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防控化解风险能力,在防范风险方面,提高领导干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预测预警能力,科学研判、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构建起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能力的测量指标体系,做到事前防范、源头治理和早期控制。持续探索网格“五化”建设,打造“精网微格”的高效治理模式,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工程。在化解矛盾方面,提高相关人员的判断力和识别问题的能力,聚焦市域社会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焦点,靶向施策。坚持并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探索“互联网+诉源治理”服务管理模式,运用“苏解纷”“江苏微解纷”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在线分流、在线调解。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抓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这个基础,充分整合市域内各种资源,发挥市域内各自天然资源优势,建立有序、协调、融合的治理关系和治理秩序。既要高度重视物质资源的整合,统筹各地区部门工作平台和相关机制,统筹协调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打破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封闭模式,克服基层社区资源分散化现象的弊端,也要注重对认识观念的整合,充分调动市域内各层级资源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上带下、上下联动,整体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提升法治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市级人大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在律法上为攻克市域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难题提供依据。深入推进依法执政、公正司法,从而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5 进一步探索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整体协同的核心所在,也是实现公共数据对市域社会的治理价值所在。

继续探索盐城“54321”智治模式,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电子政务云统一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归纳分类、加工处理、分析整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或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密切跟踪,并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并开展合作,提升联动指挥质效。

加强数据和信息互联互通,充分运用新技术突出数据融合,在市域社会治理实践中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通过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整合综治信息、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数字城管等平台,与各职能部门、相关平台联动,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协同流程,数据共享的协调机制,推动数据平台与有关单位联通,实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运行一体化、数字化、现代化,发挥统筹维护社会稳定、重点人员管护、网格服务管理、社会治安管控等社会治理的枢纽作用。

6 结语

着力推进数字共享的法治化,加强对数据共享的规范管理,实现数据信息依法公开,健全信息查询使用快速审批、终身留痕等制度,明确各个治理主体收集和使用数据的原则和权限,规避数据被滥用的风险,确保市域数据信息安全,增强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汪漪,李文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23,39(2):.009.

[2]屈健,曹卿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研究[J].区域治理.2021,(4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