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当前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探析我国当前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陈梓健

广东工业大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这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发展主题和发展环境,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公平”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促进教育公平,基础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是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进入“十四五”,更要直面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回答好“教育公平”这一重大问题。此背景下,本文将详细讨论中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期为应用和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分配

一、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受教育机会不足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上,同时也体现在教育发展的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发展的公平和质量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强教育等民生薄弱环节、解决民生难题、守住民生底线时,提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毫无疑问,实施“双减”战略是建立优质学校教育体系,着力削减家庭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186个区县的调查,各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县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中小学校达到国家标准。东部地区达标县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坍塌”现象明显。

而从教育资金的投入来看,基础教育生均经费分配不均突出地表现在发达地区与边远落后地区。在1999年,北京上海发达地区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是5704.85元和7935.5元,江苏和广东分别是3506.45元和4194.72元,而贵州和宁夏等地区则分别为1253.65元和1290.81元。以上数据告诉我们,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享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其间的差距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扩大。

教育公平首先要求给弱势群体提供与其他群体同样的教育,做到“平等性公平”;其次,还要根据每个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提供补偿性教育,如为贫困儿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提供特别帮助等,做到“补偿性公平”;再次,要针对个体差异尤其是先天差异区别对待,如为身体残疾、智力低下、智力超常等儿童提供个性化教育,做到“差异性公平”。

政府应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这并不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反,应在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增加供给,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一般地,当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较好时,地方政府对教育发展投入也较高。此外,不同地区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的程度不一、教育资源本身发挥实际经济效益所需时间成本较长、地方政府的引导政策不同、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等原因,都造成了当下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的现象。

高等院校则应开拓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与企业联合,使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于边远地区学生的教育问题,即使精准扶贫即将完成,也应保持扶贫教育政策的连续性,真正使政策落地开花。另外,还可以调整人才选拔机制,给东西部的学生们不同的评判标准从而留出一定的调整空间,对那些没有良好教育的孩子们,也应持有宽容态度,共同提高。

二、当前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可享受人群有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愈加重视。人们口中的“上学难”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难”的问题愈发突出。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营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内卷形势加剧。但是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学区之内的学位供应紧张、“择校热潮”扰乱教育秩序的现象。当下教育资源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2.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名校资源过度积聚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优质学校,造成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城市的名校即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载体。名校无论是在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课程等软件建设方面上均建设较为完善,与其他学校存在显著差异。

3.个性化教育缺失导致不同天赋儿童成长路径单一

相关调查表明,大约3%的儿童的智力水平远高于同龄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目前有14岁以下儿童2.7亿人。依据3%的比例计算,我国14岁以下儿童中应该有超常儿童800多万人。对于这些超常儿童,普通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长久以来,我国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理念的认知局限在“超常教育”是一种“超前教育”,实践行动局限在“培优班”、“实验班”等单一“加速式”教育,始终没有形成在普通教育框架下,开展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双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真正科学、准确、深刻地把握“双减”改革,必须搞清“双减”背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逻辑、大思维、大战略、大格局。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建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努力研究破解教育公平难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新型国有民办,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国有民办”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国有组织,利用国家非财政性经费,举办的民办教育。

2.名校集团化,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

“名校集团化”由名校领衔,通过输出名校品牌、理念、管理、师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采用多种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使每一个孩子包括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子女都能接受优质教育。

3.个性化教育和超常教育,践行因材施教

发展个性化教育和超常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建立基础教育和个性化潜能培育有机结合的模式,能够享受到优质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能获得个性化潜能教育。

四、结语

“双减”政策对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及家庭三者的功能进行了重构,原本由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的教育需求,转为学校来承担完成。学生回归学校课堂主阵地,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综上所述,教育是国人的头等大事,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运用其专业能力和公信力参与整个过程的监督,起到了从源头上预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维护教育公平、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也践行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白福玉,刘荣等.平台运行机制的探索[J].管理纵横.2015(18).

[2]施红.“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运作机制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3]赵琳,严仲连.教育公平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基于L省P县的GIS技术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3,No.433(01):145-153.DOI:10.13660/j.cnki.42-1112/c.016034.

[4]徐寿娟. 习近平关于教育公平重要论述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22.DOI:10.27263/d.cnki.gqudc.2022.000344.

作者简介:陈梓健(1994—),男,教育硕士,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