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协作与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8
/ 2

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协作与安全性

刘一龙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协作成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生产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特别是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多机器人的协作能够有效地完成多样化和高难度的任务。然而,机器人协作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性的挑战。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智能制造中机器人协作的方法、安全性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旨在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机器人协作与安全性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器人协作;安全性;多机器人系统

1引言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其目标是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这一背景下,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机器人协作作为智能制造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但是,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的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与人类工人共同作业的场景下,如何确保作业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机器人协作的原理、安全性挑战以及相应的安全对策进行论述。

2机器人协作的原理与应用

2.1机器人协作的基本原理

机器人协作主要是指多个机器人在同一个作业环境中,通过高度的信息交流与协调,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工作模式。这种协作可以是同种类型机器人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不同类型机器人之间的协作,甚至包括人机协作。协作的基础在于通信与控制协议,以及高效的任务规划和分配算法。

2.2机器人协作的应用领域

机器人协作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组装、物料搬运、产品打包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机器人不仅要与同伴机器人协同工作,还要与人类工人安全地共享工作空间,确保作业的流畅与安全。

3机器人协作的安全性问题

3.1机器人协作中的安全隐患

机器人协作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

3.1.1操作失误

操作失误常由人为因素引起,如程序编写错误、操作界面设计不合理或操作者训练不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机器人执行错误指令,其后果可能是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增加了与人员或其他机器设备碰撞的风险。

3.1.2系统故障

系统故障包括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软件故障可能是由于程序逻辑错误或外部攻击导致的系统崩溃;硬件故障可能是传感器、执行器或其他关键组件的损坏。这些故障可能导致机器人失去控制或反应不符合预期,从而引起安全问题。

3.1.3通信中断

在机器人协作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依靠稳定的通信进行信息交换。一旦发生通信中断,如无线信号干扰或网络延迟,机器人之间的同步作业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生产流程的完全停滞。

3.1.4环境不确定性

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中工作,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超出机器人的预设处理范围。例如,光照变化影响视觉系统的识别能力,温度波动影响传感器的准确性,这些都可能导致机器人的异常行为。

3.1.5人机交互问题

人机交互设计的不合理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例如,如果安全区域设置不明确或者工人对机器人的运作模式理解不足,都可能导致人员进入机器人的工作区域,发生意外。

3.2机器人协作的风险评估

为了有效控制和减轻这些安全隐患,风险评估成为一个关键步骤,包括:

3.2.1识别潜在风险

对于新部署的机器人协作系统,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识别。这包括识别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操作错误和环境风险,并评估它们可能对人员安全及生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3.2.2评估风险等级

将识别出的潜在风险进行分类,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性、发生概率以及暴露频率来评估风险等级。这可以帮助确定哪些风险需要优先解决。

3.2.3制定预防措施

基于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可能包括改进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更新操作程序、加强操作人员培训等。

3.2.4定期复审和测试

风险评估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引入和操作人员的更迭,需要定期重新评估风险,并测试现有的安全措施是否仍然有效。

3.2.5应急预案

即使进行了详尽的风险评估,仍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因此,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是非常必要的。这应包括紧急停机程序、事故响应流程和人员疏散计划。

通过这些风险评估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机器人协作的安全性,确保智能制造环境下人员的安全与生产的连续性。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对于机器人协作技术的信心,促进其在更广泛的生产领域得到应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标准和评估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安全挑战。因此,企业在实施机器人协作时,必须将安全性放在核心位置,实施持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

4机器人协作的安全性保障措施

机器人协作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提出了对安全性保障的新要求。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可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如何确保在这些情况下既能保障人员安全又能维持生产的连续性,是智能制造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详细介绍了机器人协作的安全性保障措施。

4.1安全协议的制定

安全协议是指一系列旨在确保机器人协作安全的规范和程序,它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协议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机器人协作的具体场景和潜在风险,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4.1.1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

操作人员是机器人协作系统中的直接用户和参与者,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能。因此,安全协议中要包含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内容,比如如何正确操作机器人、如何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等。

4.1.2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是指导操作人员安全使用机器人的详细指南,包括机器人启动、操作、维护和停止的标准化流程。规程的制定需要基于机器人的具体功能和作业特点,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遵循安全操作的原则。

4.1.3紧急停止和故障处理机制

在机器人发生故障或作业环境出现危险时,紧急停止机制能够迅速切断机器人的动力源,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而故障处理机制则包括故障诊断、信息反馈和修复指导等,以确保在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应对。

4.2安全技术的应用

为了加强机器人协作的安全保障,必须依靠先进的安全技术。当前,一些关键的安全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包括:

4.2.1安全传感技术

通过安装在机器人身上的传感器,如力/力矩传感器、激光扫描仪和视觉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周边环境,确保机器人在检测到潜在碰撞或危险情况时能够立即采取避让措施。

4.2.2安全监控技术

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全时段对机器人作业区域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监控系统还可以进行行为分析,识别出不安全的作业模式,并及时警示操作人员。

4.2.3人机界面设计技术

良好的人机界面设计是提升机器人协作安全性的关键。通过界面设计,可以使操作人员更直观地了解机器人的状态和作业信息,从而减少误操作并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

4.3安全管理与培训

安全管理与培训对于机器人协作安全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

4.3.1定期的安全教育

通过定期的安全教育,不断强化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使其始终保持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

4.3.2应急情况的培训

应对紧急情况的培训可以让员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反应,有效地控制和处理事故,减少损失。

4.3.3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应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一种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如鼓励员工提出安全改进建议,奖励安全生产的优秀个人或团队等,营造安全优先的工作氛围。

5结论

机器人协作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安全性问题也随之凸显。通过对机器人协作原理的深入研究、对安全隐患的有效识别与控制,以及对安全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提升机器人协作的安全水平,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润泽,钱仕德,逯汉宁.汽车智能制造中协作机器人的任务分配问题研究[J].微特电机,2023.

[2]杨超.智能制造领域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

[3]邵伟翔.协作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1.

[4]霍淑珍何志超.协作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21.

[5]霍淑珍,何志超.协作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