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济南 271100 2济南市人民医院 山东济南 271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应用活血化瘀法和常规西医治疗血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样本选自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门诊治疗的80例疼痛症患者,将其按治疗方法不同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40例。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中医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标均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症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中医内科;瘀血症;活血化瘀法
血瘀症一般是指体内血液流通受阻或淤积于器官某处所表现出的相关症候。比如瘀阻在胞宫会使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心导致胸痹、口唇青紫等;瘀阻于肺表现为胸痛咳血;瘀阻在脉络则致半身不遂等[1]。研究认为三种情形可致血瘀:外伤而没有伤口,仅在局部造成淤块肿痛;血液运行不畅或无力;受寒或热气影响,导致血液滞留。中医药治疗针对患者症型的真实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通过制定一个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全面调节机能平衡的策略,帮助患者完全康复[2]。本次对于活血化瘀法的探究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门诊治疗的80例疼痛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40例。其中西医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3~76(46.17±2.38)岁;罹患疾病症状不一,但主要诊断病型有:胃痛16例、头痛11例、胸痹8例、腹痛5例。中医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4~75(46.08±2.67)岁;所患疾病症型主要有:胃痛15例、头痛10例、胸闷9例、腹痛6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入选的80例患者均经过相关功能检查,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确诊,且满足活血化瘀法施治条件[3];(2)患者病情稳定,体征正常;(3)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4)无用药禁忌,如药物过敏等。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2)患有交流不畅、行为不便等精神障碍症;(3)妊娠、哺乳期女性
1.2方法
1.2.1西医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诊断结果,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如头痛患者服用5mg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10930003),1次/d,间隔15~30min后,再口服50mg阿司匹林肠溶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13023635),1次/d,75~150mg/次,服用30d,切记两药不能一起服用。胃痛患者口服20mg彼司克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44023977),2次/d,连续服用30d。胸痛、胸痹患者则采用吸氧治疗,1~2L/min,6~8h/d。腹痛患者可口服0.34g腹可安片(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批准文号:Z44020949),4片/次,3次/d,服用30d。
1.2.2中医组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具体做法为:因瘀血阻滞头面导致头疼、头晕患者,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中药方剂:桃仁、赤芍、红花、川芎、鲜姜各9g,麝香0.15g,红枣7枚,老葱白3根。用黄酒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0d。如果患者是胃痛、腹痛,可行通络化瘀、和胃理气之方,常用加味失笑散治疗,中药方剂:白芍20g,香附、丹参、川芎、砂仁、炒蒲黄各15g,酒炒五灵脂12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0d。若患者胸痛、胸痹可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目的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药方剂:牛膝、炙甘草各15g,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桂枝、枳壳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连服30d。
1.3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分为康复、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康复:患者所有病症表现完全消失,无复发情况出现;显效:患者所有病症表现几乎无显示;有效:患者病情80%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病症未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病情未得到控制,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总有效率=[(康复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中医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组别 | 康复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中医组(n=40) | 17(42.50%) | 12(30.00%) | 9(22.50%) | 2(5.00%) | 38(95.00%) |
西医组(n=40) | 13(32.50%) | 8(20.00%) | 13(32.50%) | 6(15.00%) | 34(85.00%) |
χ2 | 6.627 | ||||
P值 | 0.013 |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经统计,西医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中医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组别 | 呕吐 | 发热 | 头晕 | 不良反应率 |
中医组(n=40) | 1(2.50%) | 1(2.50%) | 1(2.50%) | 3(7.50%) |
西医组(n=40) | 2(5.00%) | 1(2.50%) | 3(7.50%) | 6(15.00%) |
χ2 | - | - | - | 4.232 |
P值 | - | - | - | 0.002 |
3讨论
中医学针对血瘀症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尽管在体内部位不同,外在症候表现形式不一,但它具有独特性和共通性,治疗时均会遵循辨证论治、活血化瘀理念。依据患者具体症型制定针对性、个性化中药方剂治疗,用药讲究药性和剂量精准,通常以消肿镇痛、活血化瘀为主,补气益血为辅,兼顾标本同治[4]。活血化瘀法讲究化瘀有效、活血平衡,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等功效。笔者经过研读这些著作,熟记并掌握其中要略,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深感受益匪浅。比如对于活血化瘀的药材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川芎等知道单一药性和功用,却不太清楚这几种药物联合使用,会有更强的活血祛瘀、舒筋通络的作用。经过理论学习,实践检验,才明白改善气血形态,使瘀血消散不能仅仅看药物的单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内科利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相关血瘀疾病疗效显著,好于单纯西医疗法。特别是不良反应方面,尽管使用西药起效快,临床症状缓解明显,患者也乐意接受,但服用后引发的不适反应也很显著。相反,中药方剂只要配伍合理,用量科学,注意禁忌事项,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负性反应,即使有也是比较轻微、暂时性的。
综上所述,中医疗法有它独特的优势,它负性影响小,不良反应情况少,标本兼治,患者认可度,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阎印荣.中医活血化瘀法辨证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6):709-710.
[2]郭晟,周承志.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异与同[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9):140-143.
[3]张乾.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代偿期的可行性分析及临床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6):112-113.
[4]刘玉杰.高血压脑梗塞患者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的临床效果[J].名医,202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