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融媒体中心 吉林 通榆 137200
【摘要】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4.6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增多,在网络时代,只有积极应对,切实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视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标准化,才能更好防止网民因偏听偏信产生的误会和不满情绪,减少负面舆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基于此,本文分析研究了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网络舆情现状,并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网络舆情;新媒体;舆情;媒体
中国网民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我国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呈现“井喷”现象。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交给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本领。
一、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目前我国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包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城市建设中的征地拆迁、贫富差距问题,以及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使舆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1、网络舆情传播渠道多样且迅速。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增加了网页、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各类媒体同时报道,不仅拓宽了传播渠道,而且较以往更直接、更快速,呈现立体式的传播与扩散,深入生活的每个细节,充分利用人们的碎片时间。
2、新闻时效性与深度报道实现并存。传统媒体时代,直播节目的时效性最强,电视和广播的录播节目次之,报刊的时效性则最弱。而报道的深度排序则相反,时效性与深度性难以兼得。而融媒体时代则不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舆情的收集与传播渠道均实现了多样化。互联网丰富了就某一特定事件获取舆情信息的渠道,使得新闻报道有了深入挖掘的可能性。且又因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而增强了时效性,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并存。
3、媒体互动性强,舆论影响大。过去,人们单纯只是新闻报道的“受众”,而如今则可以简单地通过推送、转发、评论、发帖以及弹幕等多种形式,便成为舆情信息的发送方,且与他人实现实时的交流讨论与积极互动。在这种强互动性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公众的舆论力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缺乏对事实真相了解的情况下,更容易进行主观臆测,甚至进一步发酵出脱离真相的谣言,最终影响相关企业的社会公信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隐蔽性,影响突发性、广泛性、主题直接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客观上决定各级政府不能再沿用惯性思维去化解危机。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的时候,往往我们简单的处理事件会容易出现被动的局面。目前,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简单的堵塞言论。在一些地方,网络舆情爆发后,往往采取删帖和堵塞言论的方法。殊不知,网络传播很多,覆盖面广,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如今,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了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
2、网络舆情规律认识不深。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应用平台层出不穷、传播机制不断革新,诱发网络舆情爆发的因素错综交织,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变化无常,舆情研究本身较为滞后,“舆情学”尚未建立起学科体系,研究观点人云亦云,研究方法较为传统,对策建议时效性缺失,实效性不强。诸多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学界和业界对互联网舆情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导致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缺乏理论引导。
3、对网络舆情应对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不重视自身思想认识与时俱进,积极主动触网用网意识依然淡薄,浅层“触网”多,深度用网少;不重视观念和方法更新,在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时,错误地认为网络媒体像传统媒体一样完全可控,“搞定了网信办就搞定了互联网”,梦想通过封堵、删帖等传统手段应对互联网;不重视与新媒体打交道,或者“敬而远之”;不重视工作保障,一方面惧怕网络舆情,视之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机构设置等方面舍不得投入。这导致有的地方建立健全应对长效机制的积极性不高。
4、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性。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泼、最锋利的一局部,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方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三、新媒体时代提升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对策
舆论引导具有社会影响功能,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日益发展的今天,复杂多样的舆论不可避免地对党的执政能力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度重视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加强“舆论检查”安排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人员严密监看,收集整理有关的网络舆论。搜寻网络上新闻群组或是 BBS 上面是否有值得注意的相关议题。
2、敏锐判断网上有害信息,快速有效处置。快速查明最先登载虚假的负面舆论媒体,及时与之进展沟通,要求对方删除相关的虚假负面消息。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从公众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需求、利益,注意应对方式方法,既澄清事实,又讲究情理。对网民的“拍砖”、过激的言论等,要沉得住气、搁得下面子做到冷静分析、平和交流、坦诚沟通,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
3、不断提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不仅要关注传统媒体,而且要关注网络媒体,如果对网络媒体漠视、忽视,反应迟钝,缺乏回应网民信息的经验,就胜任不了引导舆论的工作。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重点、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是舆论的主体,也是舆论影响的对象,舆论多数时候也是人民群众利益和意见的反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级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开放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知晓社会重大事务的权利将不断得到强化和保障。
4、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按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将舆情热点分为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分别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明确回应原那么、工作流程、先期措施、善后处理等内容,把责任落实到人。舆情热点出现后,按照准确、及时、透明的原那么,根据网络舆情类别和等级,及时启动应对预案。
作者简介:李洋,女,汉族,1987年7月出生,吉林通榆人,现任职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融媒体中心,研究方向为与新媒体融合相关的社会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