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探索——以南湾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3

城市更新的探索——以南湾村为例

吴非蓓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60

1项目概况

南湾村村域面积137.72公顷,村域面积北垮主要以低、多层村居为主,建筑面积共59.74万㎡;项目北接黄埔东路,西至隔墙南路,东靠夏园村,南临港前路。在南海神庙的东侧,是有名的历史传统村落。

改造范围57.48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47.36万㎡,改造后人口规模2.98万。项目通过利用公共服务轴带形成大疏大密的整体城市空间,通过公共服务核心划分南北两大区域,北边为复建安置区,南侧为融资区,复建净用地22.09公顷,总建筑面积86.31万㎡,其中,住宅43.98万㎡,公共服务设施6.13万㎡,物业35.82万㎡、历史文化保护建筑0.38万㎡;融资净用地17.72公顷,总建筑面积61.04万㎡,其中,住宅49.15万㎡,公共服务设施5.41万㎡,商业商务6.48万㎡。

2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复兴

2.1南湾故事

2014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南湾村列入91条市级传统村落名录内;南湾村坐落在南海神庙东面约2公里处的牛山岗顶,山岗西南面的村子从山沿平地依山而建,在建村之前又被称为西湾。唐宋时期,南海神庙前的扶胥港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明代以来,麦氏第二十世子孙麦观妙迁移至南湾乡村开基立祖,改名为南湾,村前有河滩,“常春岩”为古海岸,明代文化名人陈白沙及其弟子在西台书院讲学时刻下“常春岩”三个大字,成为有名的摩崖石刻;建村后,南湾支涌用围海造田的方式过着自耕自足的小农生活,麦氏成为南湾村的旺族。清朝康熙至光绪年间,重视教育,并在祠堂前建立了文昌塔,南湾历代学子在入学前都要来塔中相拜。民国元年,南湾村修筑秋风古堤,将靠近南湾支涌这边垒高筑成堤坝,堤内变成鱼塘;同年南湾村内建南安市,成为当时黄埔地区最繁荣的水产交易市场,至今风貌都大部分保留完好也是南湾长久兴旺的证明。南湾的历史格局保留了山江河田岩村的整体布局,古村里完整的保存了街-里-巷的路网肌理,也是岭南传统水乡河宗族聚落的典型范例。

2.2保护古村落,打造文旅小镇

(1)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2处,市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8处,历史建筑1处以及传统风貌建筑29处。保护村落格局,牛山、风水糖的环境基底,将南约大街、南安正街道路格局保留,并延续历史功能保持宗祠区、居民区、商贸区、公园区和公关活动区的主要功能。

(2)对保护范围内划定三个层次,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所有建筑高度要12米以下,建设控制地带A区高度在18米以下,B区在24米以下,环境协调区对南北一线的商业裙房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住宅楼距离麦氏宗祠间距在60米以上,同时对第一排的居住建筑控制在100米以下。

(3)规划通过串联-缝补-复合-强化手段引导功能生长。南湾村历史文化资源点、古树、古巷门、桥梁、南湾公园等碎片进行串联,通过设置地标,亮化池塘点亮节点,通过对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打造水乡特色。结合南湾支涌、秋枫古堤,沿南湾支涌构建滨水景观视线廊道,实现喊空间的连续与整体性,创造丰富的亲水空间。祠堂广场边设置了龙舟码头,同时回复南安市昔日麻石码头。采用缝补的手段建立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的强关联,并且实现建筑功能置换以及建筑立面、装饰、风格等方式的改造,形成两大里坊——文化展示坊、民俗创意坊。复合,对主要结项沿街建筑可通过整治、改造等方式实现底层商业、二层以上居住功能的复合,营造具有活力的商贸氛围。强化,利用街巷线性空间(南约大街—榕影大街—朝阳大街—南岸正街)串联空间碎片,强化空间碎片的联系,合理组织游线路径;依托现状步行道及规划节点对村内巷进行梳理,通过合理策划古村游劲,串联各片区功能,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

(4)采用“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文化创意”的复合发展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区。核心保护范围修缮保护,利用闲置的传统建筑植入展览馆、博物馆,增加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展示内容。结合旅游发展,引入游客服务中心、文化体验中心、家庭旅馆、茶馆、餐饮酒吧、艺术画廊、创意集市等。加强推广,依托各类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周边需求,营造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一方面弘扬南湾所承载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充分提高南湾村的品牌效应。 利用里巷空间特点将其串联,形成开放的网格式博览参观线路,通过城市功能的置换,形成利用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1保护区划定

2文旅小镇规划效果

(5)南湾至今保留许多的民间传统习俗,依托各类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周边需求,策划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争取建立起“月月有活动”民俗文化表演机制,提高品牌效应,利用波罗诞庙会的各乡巡游活动以及结合海丝文化共同构建南海神庙海丝文化区,同时利用南湾支涌龙舟竞技活动加强与周边村落民俗文化的互动。波罗诞庙会每年三月举行,农历二月二十一至二月十三,附近15乡最为盛大的节日,附近的乡民都带着自己供奉的神灵,带着仪仗队,飘色古乐,罗千棋牌,到各乡巡游,最为热闹。

3严守安全底线,恪守油管距离

3.1划分安全控制线

黄埔东路以北主要为华南蓝天、广石化、中冠安泰的储存油罐区,通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的评估后,在黄埔东路以北通过对山造景的措施可以减免油罐未来爆炸产生的热辐射影响。且只会对东侧夏园以及西侧庙头改造范围产生影响,热辐射不对南湾不存在影响。对南湾村存在影响的是隔墙南路输油管道,根据评估结论分别划分了三根安全等值风险线,分别对应油管红线1*10-5个人风险等值线6.5米,油管黄线3*10-6个人风险等值线21.5米,油管蓝线1*10-6个人风险等值线36.5米,油管绿线3*10-6个人风险等值线78.5米;分别代表在规定的距离内个人风险基准按照每年一次的估算。同时根据对应距离限定了建筑类型和建设规模,红线与黄线之内不能建设,黄线西侧不能建设当班人数100以及总建筑面积1500 ㎡以上的商务办公建筑;黄、绿线间不能建设总建筑面积5000 ㎡以上的商务办公建筑;绿线东侧开发不受影响。

3.2严守退线要求

在隔墙南路管道1×10-6个人风险等值线至3×10-7的个人风险等值线范围内(蓝线与绿线之间)安排了多层商业、和街道级公共管理中心,不安排高敏感防护目标和重要防护目标,也不安排建筑面积5000㎡以上的商业建筑及办公人数100人以上的行政办公建筑等一类防护目标。在隔墙南路管道至1×10 -6个人风险等值线范围内(蓝线以西,从油管线管道最外侧起算向东外拓展36.5 米的范围之内)规划为防护绿地和道路,不安排建筑。并设定了建筑图则落实安全要求确保了未来地块开发时作为规划条件。

3隔墙南路平面布局

4 隔墙南路导则

4资源合理分配,三村公服统筹

受建设量压力和穗东街三村都在改造的情况下,南湾一表当先统筹社区街道研究三村街道级公服设施的分配。在编规划中庙头南湾夏园三村规划总人口12.86 万人,夏园设一处3箱垃圾压缩站(建筑面积640㎡,用地2504㎡),服务南湾、夏园;南湾、夏园合设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000㎡,用地4224㎡)、老人福利院(建筑面积9000㎡,用地6223㎡),服务南湾、夏园;庙头统筹一处街道办事处(建筑面积5000 ㎡),服务穗东街道;南湾统筹一处户籍派出所(建筑面积5000㎡),服务穗东街道。

南湾本身改造未来人口为2.98万人,除统筹的独立占地设施养老院和社区卫生服中心,还配建了1处48 班完全中学、1处54班小学、1处110KV变电站、1处公交首末站(另有1处非独立占地公交首末站)、1处环卫停车场。文旅小镇地块配置1处游客服务中心,设置文化站1处(建筑面积2000㎡)、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建筑面积900㎡)、3所幼儿园(15 班2所、12 班1所)。

5保护古树名木,弘扬生态建设

5.1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

南湾村现存9处古树名木、12 株古树后续资源和2处连片成林区域。

(1)古树名木主要为一百年年以上不到三百年年的古树9株,为三级古树,长势均正常,其中细叶榕6株,秋枫3株。古树中有4株分布于南湾公园(现状林地范围);4株分布于风水塘周边;1株位于规划复建地块3位置。(2)古树后续资源12 株树木树龄均在一百年以上不足三百年之间。古树后续资源长势均正常,其中细叶榕11 株,大叶榕1株。古树后续资源中有4株分布于南湾公园(现状林地范围);7株分布于风水塘周边;还有1株落于黄埔东路南侧的退缩绿化带上。(3)范围内不涉及现有的公共绿地;(4)连片成林一共2处,连片成林1,主要树种为细叶榕、印度紫檀,榕树胸径较大,其他大多数树木胸径在20-30cm之间;连片成林2,主要树种为细叶榕、落羽杉,榕树胸径较大,其他大多数树木胸径在20-30cm之间。(5)同时大树有520株,主要为细叶榕、麻楝、洋紫荆、阴香、落羽杉、美丽异木棉和杧果等。

5.2制定保护措施

范围内规划已落实绿地占补平衡。2处连片成林树木,规划以最大限度保留树木为原则,结合各项综合指标和实际情况,连片成林1范围内确需建设,无法避让树木,迁改树木将就近迁移利用。连片成林2范围规划为河涌绿地,以保证最大限度地避让树木,保护树木,并结合横四路线位作为中间隔离带。项目范围内的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全部原址保护,并设置专项保护措施。所有的古树名木以及后续资源主要在文旅小镇以及南湾公园内,少量在居住地块和防护绿地内。同时在方案设计阶段,已严格按规范要求留足古树名木树冠边缘不少于5米,古树后续资源树冠边缘外不少于2米的保护范围,完全避让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预留足够的生存空间。

5树木分布图

6 连片成林分布

7 树木保护措施与用地关系图

6打通区域路网,匹配交通增量

6.1完善交通路网,衔接区域交通

(1)现状:南湾内部道路尚未健全,路网密度低;北临地铁13号线和5号线,但都不在南湾设站,北侧为黄埔东路,南侧为港前路,西临隔墙南路,对外交通主要靠南北两条主干道。

(2)项目地块未来出行需求为11 .08万人次/天,出行需求约峰小时出行需求约高峰小时出行需求约高峰小时出行需求约31253人次/h,较原规划增加26903人次/h。项目出行以往西至广州主城区和往北至黄埔萝岗方向为主,分别占总出行需求的38%和26%。落实区域骨架路网规划,“七横六纵”城市干道网络,东西分流、南北贯通,分担黄埔东路、开发大道等道路车流量,提高区域路网疏解能力。衔接庙头村、夏园村更新改造方案,优化完善改造范围内部及周边路网结构,横一路与庙头、夏园控调路网衔接;横二路、横三路与夏园控调路网衔接;。改造范围内规划道路密度为9.07km/km2,道路密度比现行控规增加1.25km/km2。调整10处道路,次干路1处,支路8处,立交节点1处。范围内道路红线宽度根据等级划分:15米、18米、20米、23米、30米。

8南湾村主要对外通道示意图

9 道路网结构规划图

10道路红线宽度示意图

6.2提倡公共出行

根据《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2018-2035年)》、《广州市黄埔区有轨电车线网方案研究(2018-2035年)》及在编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改造范围周边规划地铁线路4条,分别为地铁5号线东延线(在建)、地铁13号线(已建)、地铁25号线及支线(衔接东莞地铁1号线,规划)和地铁40号线(规划);规划有轨电车线2条,分别为HP8线和HP9线。项目周边800m范围内共设2座地铁站,分别为庙头路站和夏园站。其中,既有规划25号线在改造范围东西两侧分别设宝盈大道站和南海神庙站,未在改造范围内设站。本次方案增设地铁25 号线南湾站,优化有轨电车HP 8线和HP 9线线位及站点,增加片区轨道交通供给。并增设两处公交站场。

6.3匹配近远期开发,分步优化措施

划分近远期推进路网建设,在2025年前贯通大沙地东路、港前路,黄埔东路快速化改造,强化与广州主城区的联系;开发大道升级改造,提升南北向通行能力;结合三村改造实施,同步建设南湾大街。中期建设临江大道东延线、港前路东延线、规划路1、规划路2、规划路4、夏园路等干道;远期结合实施条件有序对接区域路网。

对于内部路网建设,优先建设优先建设隔墙路-黄埔东路立交、南湾大街两大项目。同时,项目采用整体实施改造、近期(2025 年末)改造范围内一期地块将建成,二期地块将开工建设,结合改造范围地块建设开发时序,同步建设项目进出道路,确保项目地块“进得去、出得来”,改造范围内部道路均在近期启动建设。

6.4利用建筑退界空间,一体化设计

本此优化道路断面,通过局部拓宽道路红线或与建筑退缩空间一体化设计,拓宽横一路、纵二路、横三路道路空间,增加机动车道,提高路网承载力,编制道路一体化设计导则,并将其纳入规划条件,作为报建和管控依据,确保利用建筑退距空间拓宽道路的构想能够有效传导实施。

通过交通路网重构,近期庙头与南湾一期地块建设完成,建设量为182万m2,同时包括新建大沙地东路(四期)、港前路(水闸围-广江路段)等实施建设,完成黄埔东路和开发大道的升级改造,轨道交通五号线东沿线开通运营后,几条主要道路的服务水平都在D级以上,影响可接受;远期夏园改造增加后总建设量将达到625万,区域路网完成建设,在既有交通规划条件下,整体达到F级,优化优化地铁25号线等轨道交通的线站位后,可有效提升轨道出行比例,整体路网服务水平基本可维持E级及以上,影响可接受。

南湾村改造经历了多方协调以及前置条件改变,安全退线,文旅小镇和独立公服设施占用了南湾村约50%的净建设用地面积,以至复建和融资的建设用地受到挤压。改造后绿地空间增加了1.4公顷,提升了整体公服配套,活化古村引入现代商业活力,完善了交通路网,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公共环境,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