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412000
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国家相关政策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的要求入手,分析了我国高铁工务、电务、供电设备安全质量检测、监测手段和现代化的维修方式,提出了教融合的铁路交通“工电供”专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专业融合的思路还会对其他行业人才需求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工电供”融合;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深化产教融合做出制度安排,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要求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伴随着高铁生产组织模式改革,“工电供”岗位融合使高职院校“工电供”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基于产教融合的“工电供”专业融合人才培养是适应生产领域变革的必然趋势。
一、职业院校深度产教融合所必须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产教融合目标模糊,动能不足
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困难,表现在“学校热、企业冷”,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存在着产教融合系统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项目质量低的问题。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导向,打破传统的“无领导”的二元模式,以政府牵头、行业导向、企业主导、院校主体的导向原则,形成联动共赢的多方产教融合,完成多层次的融合型校企合作。
1.2 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不畅,未建立创新发展模式
当前,职业院校对于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工作整体重视程度偏低,科研成果少,经费收入和校企合作机会少,造成科研工作不受重视,导致研发经费、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造成更少的研究成果和更少的校企合作机会。形成恶性循环,深度产教融合更无从谈起。现阶段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教培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建产教平台模式。目前总体形式仍处于以教培合作模式为主的时刻,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共建产教平台模式尚未形成具有推广性的核心框架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企业主要满足于以“订单培养”“职工培训”的合作教育培训模式,其与职业院校深入合作意愿不强烈,主要是因为直接经济回报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难以取得,相关政策和相关措施也未健全或难以落实。
二、铁路交通“工电供”专业融合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建设的路径
职业院校铁路交通“工电供”专业融合是一项系统化、复杂性的工程,对推动学院内涵建设,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凸显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铁路交通“工电供”专业融合要围绕产业链建设,将“工电供”专业布局、师资培养、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条件等与产业链进行对接,协同铁路“工电供”专业共同发展,为铁路“工电供”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服务,全方位对接产业链,构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2.1 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群结构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要着眼于轨道交通产业链的结构,对接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合理调整群内专业群的专业设置。轨道交通产业链是一条产业发展的生态链,与多个专业群息息相关,涉及群内专业群众多专业的设置。职业院校专业群依托产业链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群与专业设置的关系,积极发挥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有效引导职业院校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让专业群更好地服务产业链的发展。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群组建时,要充分贴合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全方位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的需求。
2.2 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培养德才兼备、大国工匠的基地,落实国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施,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铁路科技职院铁道工程、铁道信号、铁道供电专业对接的铁路“工电供”岗位融合开展现代新型学徒制,夯实铁路“工电供”岗位人才的培养基础,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参与理论与实践教学,全方位与企业对接,确保课程培训内容对接企业各岗位标准,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对接岗位职业技能的、校内实训对接顶岗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将课堂搬进企业,将铁路“工电供”岗位标准融入课堂,建立行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双师名师教学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等措施,促进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增强职业技能。对接最新职业标准,按照企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促进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教材与行业企业技术同步更新。
2.3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搭建技术技能训练平台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占据了人才培养总课时的50%以上。技能训练的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优化实习实训资源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工电供”专业融合,主要通过整合、扩建、新建专业实训基地,切实与“工电供”岗位工作内容对接,真实模拟生产场景,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比如该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南方职教集团、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投资规模达到1.21亿元,建设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工电供”专业实训基地,涵盖工务检修、信号设备检修、接触网检修等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基地。
紧跟“工电供”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着力服务于教学实施与改革、技术支持与技能服务、科研创新转化、社会服务及创新开发,搭建技术技能训练平台。学院联合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4 建设教师创新团队,建立团队协作共同体
师资建设是“工电供”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整合专业群内师资力量,选聘企业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资深专家为专业群带头人,校内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为专业负责人,组建由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学校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群师资队伍。积极在专业群内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活动,开展“以老带新”教师师徒结对工作,提升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广泛鼓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建立创新教学团队。
三、几点思考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一体化育人,即生产和教育培训目标结合、过程结合、管理结合、利益结合,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升级,是育人工作从单主体、双主体向多主体转型的过程,需要协同育人各方思想、认识和理念的统一,构成利益共同体。
一是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建立政府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教育和产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产教融合质量保证体系和标准。 二是实现职业院校创新发展。在体制机制有效突破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建设,对专业设置、改造和优化、课程教材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双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和优化,使育人工作紧贴企业和岗位需要,科技研发紧盯技术进步升级,社会服务紧跟时代要求,实现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三是建立科学、高效的产教融合评估监督体系。以行业协会组织为主体,结合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构建产教融合的监督评价机构,对产教融合的目标选择、利益协同、过程评价和协同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协助政府建设产教融合的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19.
[2] 魏少伟,江成,姜子清,王智超,张文达.我国高速铁路工电供结合部维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铁路,2019(4):15-20.
[3] 林欣,钟夏平.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演变逻辑、问题与调适[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3):
40-46.
[4] 肖化移,胡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特点、不足与优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