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会秘书
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蓝图到现实,已成为深受国际欢迎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时代大势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过程中,ESG投资理念已经发挥并且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一、研究背景
ESG覆盖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与治理因素,旨在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道德影响。从历史渊源上看,ESG起源于宗教团体的道德投资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努力和号召下,ESG理念逐渐被运用于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形成了ESG信息披露、ESG评估评级、ESG责任投资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是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集中体现。不同经济体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地缘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尝试探索ESG发展方面也取得不同的进展与成绩。
(一)国外ESG发展历程
1.酝酿期:1965年至1990年。
学界普遍认为,ESG理念起源始于社会责任投资,20世纪6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国家逐渐兴起,包括了环境保护、劳工权益和人权等各方面,随着社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欧美国家的普通消费者除了关注产品质量,同时也关注生产商品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对雇佣员工职业健康的保护,对社区公益活动的支持等各方面。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布伦特兰委员会,目标是团结各国,来实现以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平等为支柱的可持续发展。与此相适应,欧美诸多知名跨国公司先后建立了企业生产守则,逐渐演变为“企业生产守则运动”,以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2.萌芽期:1990年至2004年。
20世纪90年代,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1990年,第一只社会责任指数—多米尼400社会指数成立。1997年,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发布,它是由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CI)牵头制定的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2001年,欧盟出台了《企业社会责任框架标准》,鼓励建设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鼓励企业自愿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整合到企业运营管理全链条。
3.确立发展期:2004年至2020年。
2004年,联合国正式发布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主导编写的报告《Who Cares Wins》。该报告首次提出了ESG概念,研究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公司投资决策流程和分析流程中,从而找到既创造企业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且对社会具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投资标的。2006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发布,鼓励将ESG因素纳入决策和运营的负责任投资,以创建一个兼具经济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金融体系,这样的金融体系将回馈长期的、负责人的投资,并惠及整个环境和社会。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举行,与会的193名成员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包括无贫穷、零饥饿、良好健康和福祉在内的SDGs(17个全球发展目标)。同年,《巴黎协定》达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对ESG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这一阶段,自2011年以来,全球共出台了1250多项ESG相关法规。2012年初,欧洲市场的ESG资产管理比例已经高达66%。但随着ESG投资理念影响越来越大,在美国发展更为迅速,到2020年初ESG投资规模已超越欧洲跃居首位。ESG在日本也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到2020年资产占比已经达到8%,居全球第三。
4.快速发展期:2020年至今。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和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五个机构联合发布了构建统一ESG披露标准的计划。截至2023年上半年,加入PRI的机构已达5370家,管理资产总规模达121万亿美元,占全球专业资产管理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中,来自中国的PRI签署机构至2022年已突破120家。
当前,在气候和可持续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和欧盟。ESG已成为欧美国家环境保护的道德标杆,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积极践行ESG理念。花旗集团、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银行等于2003年6月最早提出了“赤道原则”,以决定、衡量、管理社会及环境风险,进行融资或信用紧缩的管理。花旗银行提出不再为燃煤发电、北极天然气开采等碳排放领域的新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并规定2020年至2025年底碳排放企业信用敞口降至50%,2030年信用敞口关闭。世界较大的交易所,如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等,均对可持续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关要求和规范。
(二)国内ESG发展历程
1.萌芽期:20世纪末至2016年。
ESG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晚。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规定严重污染环境企业必须披露环境方面信息。2008年,上交所发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为ESG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治理,中国证监会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指引》《关于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在报告中披露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201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2.探索期:2016年—2020年。
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工具,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等重要举措,为我国第一个中央政府层面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2018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确立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目标协同推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的主旋律。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ESG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强化ESG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ESG管理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适性原则。
3.加速推进期:2020年至今。
2021年,中国香港联交所发布《气候信息披露指引》,明确要求相关企业参照TCFD标准进行强制披露。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公众披露包括但不限于与环境相关的战略目标、治理结构、政策制度、产品创新、环境风险管理以及机构投融资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等信息。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国资委提出,中央企业探索ESG新路径,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治理和规范运作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23年全部披露ESG专项报告。中国以“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撬动ESG投资,市场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双碳”之外,我国也在在消除贫困、公共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带来更多ESG投资机会。
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银行业发展ESG的意义
10年来,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绩,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文件被签署。其中,我国向沿线国家提供的资金极大地促进了东道主国家的设施建设和贸易发展。“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有效推动中国银行机构“走出去”。截至2022年末,我国银行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贷款达到5.4万亿元。中拉合作基金、“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层次金融合作渠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金融支持力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银行业扩大ESG投融资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从宏观来看,中国银行业参与ESG投资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有利于在未来沿线国家主流资产中提前布局。
第一,银行机构参与“一带一路”ESG投资市场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顺应高质量对外开放发展的政策导向,助力“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同时可有效提升银行形象。如2023年10月,工商银行发行了规模等值20.3亿美元的“一带一路”主题境外绿色债券,发行承销商中超七成为“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成员。截至2023年10月,工商银行已成功发行7笔BRBR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超140亿美元。
第二,银行机构参与ESG体系建设是满足监管要求的必然选择。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实施之日起一年内,银行机构应建立和完善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符合监管规定。同时,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银行机构加强跨境合作,全面完善ESG投资管理体系并在重点领域实现快速提升,将有助于降低银行机构在共建“一带一路”“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政治风险、社会风险。
第三,可在未来主流资产中提前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ESG投资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资产之一,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国内外银行机构积极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绿色低碳金融产品。我国银行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先天优势,率先开始在ESG投资能力建设及数据积累,早于同行开展数据累积,有助于打造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二)从微观来看,我国银行机构可通过提供ESG投融资服务提升业务规模、提升参与“一带一路”整体回报、提高品牌效应及影响力。
第一,有助于带动业务规模上升。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高通胀以及发达经济体多次加息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或不可避免,可持续发展领域将成为未来投资主赛道。随着机构、个人客户对于ESG理念接受程度的不断提升,沿线各国对ESG的投资需求将持续上升。
第二,有助于提升长期财务绩效回报。多家评级机构的回归分析数据显示,ESG投资或可为投资者带来更丰厚的收益。屈洪旭(2022)选择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针对于ESG表现与商业银行绩效通过滞后五期的分析,得出商业银行当期的ESG表现会对商业银行长期财务绩效会产生正向影响。
第三,有助于提高银行机构品牌影响力。银行机构要向“一带一路”项目合作企业(或投资人)传递出明显的信号,通过优化ESG绩效,企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环境和社会风险,还能在绿色金融市场获得银行机构更多的融资机会。通过赋能合作企业的ESG转型,银行机构也可以增强自身的ESG风险管理意识、提升管理能力,有助于履行社会责任,对其品牌效应具有长远的正面影响。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银行业ESG发展现状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金融标准和制度共识日益增多。
“一带一路”共建跨越不同地域,涉及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合作共建的金融底层制度、标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绿色投资原则、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等制度规范先后出台,深化了区域合作,提升了沿线国家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为沿线国家ESG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机构发挥独特作用。
“一带一路”共建项目风险较高,投资期限长,容易受到政治波动风险影响,在这过程中,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了独特、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发挥牵头行职能,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提供大额、长期、优惠的资金,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重大项目落地与实施。二是支持重点民生工程,提升沿线国家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聚焦ESG投资领域,打造出高标准、可持续的惠民合作项目。三是凝聚“一带一路”共建合力,持续深化金融合作。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深化合作,在ESG信息披露、ESG评价等方面互学互鉴,确保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
(三)国有大行的ESG领域创新。
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五通中,资金融通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商业银行机构不断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服务ESG投融资项目能力不断提升。如,中国工商银行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吸引了来自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家机构参与。又如,中国银行独家融资支持波黑塞族共和国多博伊医院项目建设,极大提升该区域的医疗服务能力,多博伊及周边8个城市约25万民众将因此受益,并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一带一路”建设对银行ESG提出更高要求
在国际ESG发展浪潮和中国坚定的“双碳”承诺之下,中国银行业参与“一带一路”发展,要高度重视ESG因素的影响,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项目ESG投资,逐渐在沿线各国达成广泛共识。
随着ESG金融发展和国际监管要求的提高,参与“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商业银行,不仅要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和金融服务,还要积极响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将ESG要求融入到信贷管理全流程和企业文化建设,要将ESG信息披露的压力传导到借款企业和上游供应商。
(二)ESG监管政策趋同化,并且日益严格。
对于全球布局的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在遵循国内法律的同时,也要满足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积极遵循和响应国内外的ESG政策。中国证监会要求A股上市公司根据各类披露要求自愿披露ESG信息,国资委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力争全部披露ESG专项报告。目前,国内ESG评级机构评价的维度、选择的指标、使用的方法差异加大,对银行业也是如此。虽然我国在设计ESG评价体系时有中国特色的因素考虑,但是,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等全球ESG标准接轨是大势所趋,“车同轨、书同文”是对ESG信息披露的愿景。我国银行业要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尽快建立统一、完善的行业ESG信息披露制度和标准。
(三)不同类型银行要在“一带一路”ESG发展中寻找自身的生态位。
面对不断增多的“一带一路”ESG共建项目,数字化能力强、绿色金融转型快的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小银行提供了先行示范和转型榜样。资金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可以发挥独特优势,结合经营特点,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最终,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发力的良好发展局面。
五、中国银行业发展ESG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做好“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金融血脉”作用,深化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一)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开放工作大局。
要把做好“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放到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和总体外交中把握,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开展。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跨境监管合作,推动形成包括ESG评价体系在内的金融合作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提升,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银行机构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助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发展的认同和参与。发挥好“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作用,积极以金融力量促进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更多资金支持。商业银行机构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优化海外布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稳步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质效。可以聚焦“小而美”惠民生项目,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东道国人民。
(二)坚持制度现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助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也是“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要积极落实好已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努力与共建国家的政府机构、企业客户、金融同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用好多边金融机构平台,加强与各国和国际组织之间金融规则标准对接,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的金融基础设施。与国际ESG发展相比,我国ESG评级的起步较晚,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处阶段相适应,须考虑我国企业ESG现状、金融市场不同发展阶段,要体现我国“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绿色金融发展路线的要求,统筹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碳市场的建设等,进行全局谋划。
(三)共建“一带一路”提升产业链完整性和韧性,以金融力量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
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争端,暴露出了中国在高科技产业特别是芯片、先进制程设备、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的短板;2020年以来的疫情,造成全球部分产业链停摆或被重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国银行机构要响应国内供给侧改革的需要,积极支持我国优势产业、有竞争力企业“走出去”,重塑或修复破损的产业链、供应链。银行机构要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投资项目的支持,在带动东道主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同时,助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ESG评级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防范化解共建“一带一路”投资项目风险。
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完善的ESG评价体系、风险检测预警体系迫在眉睫。ESG评价体系需要大量的市场数据资源支持,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因此我国银行业应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及报告制度,通过数据科技手段整合各信息系统,推动ESG数据库的数据化和智能化。同时,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根据高碳资产受ESG评价因素影响进行资产价值重估,对转型风险要提前预防,确保金融稳定。
(五)打铁还需自身硬,银行机构要做好自身ESG管理。
作为净零银行业联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的成员,大多数全球顶级银行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融资和投资组合净零排放。建议中国银行业也要以此为目标,加强ESG管理。重点包括:一是打造高效协同的ESG治理顶层设计。明确董事会ESG管理责任,设立ESG专门委员会,赋予经理层ESG管理职能,确定与ESG相关的执行政策。建立ESG实施框架,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对ESG执行的监督,对ESG履职进行适当的记录和跟踪,持续监测ESG发展成果。二是以主动披露为抓手撬动ESG工作。紧跟监管政策要求和ESG发展动态,以强化ESG信息主动披露为抓手,促进ESG理念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建立完善全方位、多维度的ESG信息披露体系,回应各方对ESG领域实质性议题的关切。以契合市场的语言讲好推进ESG理念的生动故事,系统梳理现有制度办法,披露ESG相关行业信贷政策。组织开展面向全行员工的满意度调查,倾听员工心声、了解员工诉求、解决员工问题。三是系统深入开展ESG数据收集及分析。目前ESG投资存在相关数据披露不足、信息缺乏、数据质量有待改善等问题,成为银行机构在推动ESG投资时面临的挑战。银行机构应持续累积及培养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通过科技赋能ESG数据分析,开发信息技术工具以收集和分析ESG数据,建立ESG数据库,从而赋能ESG相关业务的持续发展。四是赋能管理团队构建ESG投资能力。为提供行业领先的ESG投资服务,银行机构需要确保其团队拥有ESG相关能力。银行机构应为客户经理提供培训,以期提升企业内部对于ESG投资概念的认知,注重培养自有的专职、专业团队,进行ESG相关的知识累积和工具开发。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如果你不能衡量它,你就无法管理它”。面对提高ESG透明度的呼声时,回避问题早已无法满足投资者、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我们期待,未来我国银行业在ESG信息披露、评价、投融资等领域,聚焦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搭建起务实高效的金融合作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成为促进沿线各国发展的绿色之路、文明之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