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灵第二幼儿园百盛园区
摘要: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是幼儿早期发展获得重要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性、言语表达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都有着促进作用。基于3—6岁幼儿同伴的群体为观察对象,以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念及其价值的解读为基础,采用观察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手段,提出了改善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价值 有效途径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概念
幼儿同伴交往主要指年龄相同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这里的个体主要是以幼儿同伴为交流对象,即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往来。
二、同伴交往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价值
幼儿自出生以来就不断地与周遭发生着联系。在家庭中,父母长辈是他们最主要的交流对象;在学校里,老师、同伴是他们交往最为密切的对象。但是,与父母、老师的交流因其对象都有一定的威严性,这让幼儿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压抑,很难获得平等的交流。他们只有在自主选择、平等交流的同伴交往中才能真正获得满足及价值感,良好的同伴交往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同伴交往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通过言语或行为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互换的社会性活动。语言作为社交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通常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以及各种需求,而每一次通过语言的表达成功让对方领会自己的意思,这不仅是一种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快速整合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幼儿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
(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由于受到来自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幼儿活泼外向;有的慷慨豪放;有的疑孤多虑,也有的胆小懦弱.......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同伴的性格会对幼儿产生各种影响。在与同伴的共同学习生活中,当他们发现那些生性热情开朗的伙伴被更多同伴所喜爱,伙伴也更加倾向于和这类性格特征的人玩时,他会反观自己后做一些思考,并尝试以这类幼儿作为学习的榜样,对自己身上那些不受同伴喜欢的性格加以改变。幼儿通过与同伴交往,产生一个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并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努力使自己的个性到同伴的接纳与喜爱,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同伴关系。
三、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保障。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不仅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针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途径。
(一)改变家庭教养模式和思想观念
家庭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它给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家庭应该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地方,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模式,积极采用民主型管教方式,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族平等,尊重理解的家庭交流环境,多站在幼儿的角度正确看待幼儿的言行举止。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感受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对3-6岁的学前儿童而言,他们需要在一个平等和谐,信任理解的交往环境中,才能产生积极的交往意识,在同伴交往中才会表现得更加大胆自信。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正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世界,增长见识的。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应该充分的重视环境的教育功能,为幼儿创设一个既能为幼儿主动交往提供丰富物质条件,又能使幼儿想交往,敢交往,乐于交往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包容、开放、丰富的物资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包容、开放、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和促进幼儿交往的物质环境。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这些物质环境对幼儿交往的刺激作用。比如:教师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时,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并开设形式多样的活动区。如:智慧区、美劳区、表演区、阅读区、建构区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区中有足够多的时间与其他幼儿自由交流,尽情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给幼儿营造一切可以交往的机会。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好每个活动区的人数规模,避免对幼儿之间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也应为幼儿提供适宜、有层次,丰富的活动材料,刺激幼儿主动去探索操作,引导幼儿去和同伴一起合作交往,从而不断提高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2.宽松、自由、平等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相对于物质环境,它更为隐秘,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它对幼儿同伴交往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平等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成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班级中的教师也要重视班级文化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尊重、自由的班级氛围。教师自身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时刻反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对待每一个幼儿都要一视同仁,不偏爱某个幼儿或歧视幼儿。比如: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个幼儿受到老师特别“优待”或“冷落”时,班上的其他幼儿总是会对这类具有“特殊身份”的幼儿敬而远之。在游戏活动时,不会主动邀请他们参与游戏,这样使得这两类幼儿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也会使同伴关系变得紧张。
以班上的一名叫“琳琳”小朋友的事件为例。琳琳小朋友家境优渥,父母都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老师因此对琳琳也是格外关照,当琳琳心情不好哭泣的时候,老师会主动把她抱入怀里并细声细语地安慰有加;中午琳琳不喜欢吃自己的饭菜时,老师也会把自己的饭菜夹到琳琳碗里;琳琳上课回答不出问题时候,老师也不会批评她.....老师对琳琳的这些照顾,让班上的其他孩子看在眼里,他们觉得在老师眼里琳琳才是最讨人喜欢的,老师最爱的小朋友就是琳琳。久而久之,因为老师对琳琳的“特殊对待”,让其他幼儿产生一种嫉妒羡慕,感觉琳琳的特殊性,所以在平常的同伴交往中都不怎么敢和琳琳玩。显然,这是一种不健康,也是对其他幼儿不平等的一种教育方式,此时的教师应在幼儿同伴交往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对这些有交往障碍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结语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成熟,同伴之间的交往占幼儿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同伴交往是幼儿今后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的重要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生长久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是幼儿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特别是对于交往有困难的儿童群体进行指导和干预的具体措施仍有待进一步探讨。这需要家长、幼儿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一个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大胆自信,成为社交小达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8页-第22页.
[2] 庞丽娟.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J].心理发展教育,1994,第十三期:第106页-第108页.
[3] 常瑞芳.《家庭教育与指导》[J].家庭教育,2005,第六期:第40页-第50页.
[4]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J].良好社会性对孩子的意义,1999,第十一刊:第2页-第5页.
[5] 邓志建.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第八期:第10页-第16页.
[6] 张琳.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 [J].科教导刊,2010,第六刊:第3页-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