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之同伴关系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9
/ 2

试论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之同伴关系解读

周燕

绍兴市柯灵第二幼儿园江南园区

【摘要】学前阶段是个体生成长的关键期,相比在知识和智力上获得发展,幼儿更加需要在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层面上有所收获。《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能力。

【关键词】交往能力  社会性同伴关系  小班幼儿

众所周知,小班新生在刚入园时,有的孩子会有一段时期的“入园焦虑”,他们对于周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会出现一些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此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为重要。但是现如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因家里长辈的宠爱,致使幼儿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友好相处是怎么一回事,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幼儿园开始频频出现幼儿交往冲突等问题。下面两个来源于本班的案例,正是因为幼儿不懂得交往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案例:作为刚入园的孩子,小乐并没有很明显的入园焦虑,幼儿园的一切都吸引着他,但是他非常好动,并且不懂得如何与同伴交往,会经常看到他与同伴争抢玩具物品家长沟通以后,家长也只能说孩子还小,鉴于此,我经常在观察他,且时常听到他因争抢而哭闹的声音,因此班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在一起玩

案例二:欣是一个非常内向小女生,每天来园,总是抱着妈妈,又哭又闹,妈妈离开以后,也不玩桌面玩具,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生活活动时,不管是盥洗还是用点心,动作非常慢,集体活动的时候虽然能够安安静静坐着总是低着小脑袋一直望着自己的相互着的手,这种状况,持续了将近一个多学期。

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之一。因此,我将从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同伴关系的功能以及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着手,为将来其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

一、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和定型的作用而更近一些的观点则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但实际练习着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幼儿将来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础,也是其同伴交往积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2.幼儿自身的特征
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外表及个人性格。幼儿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3.适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儿,也能与同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作用关系,对其行为有许多制约性。

4.父母的鼓励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

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

5.教师的影响

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

1.同伴关系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归属、爱以及尊重是儿童的基本需要,儿童通过与同伴关系的交往,表达交流情感,得同伴接受,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并成为儿童的一种情感依赖,对学前儿童具有要的情感支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前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仅需要自己去引发和维持,而且他从同伴那儿得的反应远比从父母那得到的反应要模糊和缺乏指导性。因此,儿童必须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使其信号和行为反应更富有表现性,以使交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同伴交往系统比子交往系统更能促进儿童社交技能的提高。另外,与亲子交往相比,在同伴交中,儿童更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交往场合和情景,这自然要求儿童要根据这些场合与情景性质的不同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反应,发展多种社交技能和策略,以适应这种变化。

3.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伴交往也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会,儿童常在一起探索物体的多用途或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这些都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认知,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

儿童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认知。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儿童提供自我评价的参

。使儿童能够通过社会性的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判断。同时,与同伴的交往为儿童对行为的自我调控提供了丰富信息和参照标准,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5.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学前儿童在思维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既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企图和情感。他们只有在伴平等互惠的过程中才会认知到别人的想法和立场,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学会与人相处。

三、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策略

1.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一起玩玩具、教学及游戏活动“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

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要使得同伴之间的互相接纳成为儿童的一种日常的交往行为,教师应当关注对儿童交往策略的指导,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让儿童学会诸如表示友好(微笑、拥抱、问好等)、交换、轮流、模仿、借、道歉、安慰等,并且在实际的过程中去操练这些策略,形成愉悦的、融洽的交往氛围,培育良好的同伴关系。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家教育部    2012年9月

2.《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曹中平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