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32219851222277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扩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日趋重要。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城市居民数据,测度了各省际居民环境意识、环保行为、环境知识和环境现状认知。分析发现:环境意识、收入水平、环境知识、环境现状均对我国居民的环保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水平和政治身份对环保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环境意识;环保行为;NEP量;影响因素
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其言行将影响周围人们的言行,因此,要提高青年人的素质,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就必须使得大学生拥有高度责任感和高环保素质。
一、环保意识的形成过程
公众环保意识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是一个由弱势到中势再到强势的渐进演变过程[2]。弱势阶段的特点主要是:个体缺乏环境知识,也不关注环境问题,接受环保信息比较被动。中势阶段的特点主要是:个体所了解与掌握的环境知识比较多,会逐渐关心环境问题,环保信息容易吸引个体的注意。虽然这个阶段的个体对环保有了一定的理解,然而个体更注重经济利益。此时,个体能够意识到环境问题对人们会带来一些威胁以及危害,从而内心会产生对环境的焦虑感以及危机感。在此阶段之后期,个人会逐渐发现环境价值,并会逐渐意识到个体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对环保的道德感以及责任感就会开始萌芽。此时,他可以基于环保视角,节制自身的行为,从而可以比较自觉地遵守各种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
二、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根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9月份所做的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环境问卷调查,88.7%的大学生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工业废水、废气的过量排放导致的水系与空气污染。环保问题是环境保护问题的简称,它主要是指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的问题。环保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概括地说,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环境保护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环境问题大量产生并且日趋严重,资源有限性又约束了人们无止境的对其欲望和需要的满足,因而产生许多不友善的环境破坏行为。因此,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必要的基础。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倾向,它由环保认知、环保行为倾向二种成份构成,其中,环保认知是环保意识产生的基础,只有在对有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但环保意识并不止于环保认知,这一过程通过对环境的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这一行为倾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只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意向等,如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或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等。环保意识将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使个体主动地去认识、评价与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因此,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而对于环保行为的直接参与也会反过来加深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认识。环保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环保意识支配下的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积极做法。如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尽量用肥皂而不用洗洁剂,减少水污染;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使用无铅汽油,减少尾气排放等做法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是以环保意识为基础的,环保意识较强的人将具有较多的环保行为,反之,环保意识较弱的人环保行为较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环保意识来增进环保行为。意识虽然影响人的行为,但这种影响能否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决定于制度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合理有效安排。尽管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当做的是大力宣传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转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环境、爱护环境,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改善中。
三、环保措施和宣传
(1)要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法规建设,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引导人们的环保行为,对不环保的行为进行约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形成人人都重视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加大对环保意识及行为的宣传力度。既要积极宣传国家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又要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生态环保意识在民众的思想意识中生根发芽。三是政府对那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大处罚、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保环境。四是全社会应积极支持高校环保组织开展活动。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协助高校环保活动的开展。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社会上的环保团体要与高校环保社团携手合作,可以为高校环保社团提供环保信息和网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研讨会,开展学校与地方社团共建活动,为高校环保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指导及相应的资助。
(2)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直接影响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生态环保意识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积极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可以利用休息时间阅读环境类的书籍杂志,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水平和意识,也可以去大自然中体会自然风景的美,培养对环境的热爱。其次,大学生家长要成为子女的行为表率。要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自觉做到“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子女在环保方面做出表率。在家庭的每个角落,做的每一件事上都渗透着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增强孩子的环保责任感。同时,作为家长也要有效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及行为的培养再教育。再次,学生家长要积极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环保氛围。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把环保落实到行动上,让子女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环保就在生活中,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认真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努力创设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大清扫,倡导低碳生活,培养社会环保责任感。
(3)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培养综合素质的地方。环保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环境科学、生态教育、环境保护的系统教育与培养,对于树立大学生环保责任感,建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文化体现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环境文化的教育目标与环保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承担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任务。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为大学生的环保教育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实践载体,环保教育的实效性也会最先体现在校园环境文化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文化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及行为的养成起着促进作用。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行为规范,用制度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树立及行为的培养。
四、结论
总之,不能当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受到很严重的威胁以后,我们才发现环保的意义与作用,这样要付出的代价就很高了。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校、法律法规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不断增进公众的环保行为,推动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转化,让公众具有环保未来之眼光,积极主动参与环保工作。
参考文献:
[1]郎一环.中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2)
[2]唐秀美.浅谈价值与教育价值[J].高教理论导刊.2005,(9)
[3]国家环境保护局编.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李天煜.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8,(1)
[5]宋悦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