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1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探析

李  磊

陕西省西乡县桑园镇中心学校      723512

摘要:新时代,五育并举被提升到新高度,基于立德树人前提下的德育教育,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古人对此有深刻认识:“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废品”也是这个道理。《道德与法治》学科就是一门针对学生道德品质现状,提升道德素养,根植核心素养的学科。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奠定时期,极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本文我结合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对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核心素养;问题对策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然而,实际教学情况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待提升,而核心素养更是有待落实。本文中,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相比,有很大不同。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生长和发育阶段,与初中生和高中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心理年龄不够成熟,加上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比较少,生活的圈子有限,因此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尚处在懵懂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起始阶段,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正确认识世界,辨别对错是非。但是,我国当前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课时比较少,课时有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被排斥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流学科之外,缺乏良好的教学气氛,学生对学习这门科目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缺乏,缺少参加教学培训的时机,而我国目前也没有这方面的具体教学指导,因此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不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导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低下。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效策略

1.灵活运用课本教材资源,感悟道德认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以表达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要的特点,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贯穿教材的始终。在具体的内容设计上,突出使用图片和图画等实现了文字和图画的有机融合。而且教材中使用的图片可爱活泼、亲切自然,提示语简洁生动,既符合了小学生充满童心的年龄特征,又充满童真和童趣,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逻辑。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转变以往照本宣科地念教材和讲义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和结合学生的道德思想现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教材,感悟道德认知。

例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防止?》这节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导入, 揭示教学主题;对照课本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防止浪费;拓展延伸,树立节约意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指向现实生活,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如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拍成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比照后,意识到了生活中浪费资源的现象和由此带来的危害,知晓了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2.利用课堂活动资源,体验道德情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向小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育的德育课程,突出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认知和提升。实践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媒介,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让学生更愿意参加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去合作、去交流、去模拟、去认知和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活动的主人,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例如,在教学《合理消费》这节课时,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通过游戏激趣导入、看视频内容讨论、图片说理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极具趣味性、真实感、现场感,比那些枯燥的口头说教要有趣的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们在一组组图片、一个个画面中,逐渐感悟到了合理消费的内涵和必要性,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生亲身体验中,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3.整合学科主体,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语文、英语等人文学科有密切关联的,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一方面要做到与语文等学科结合起来,一起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学理论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从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采用室外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带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馆、走访当地的老人、参观博物馆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和启发,树立长大后为家乡为人民做奉献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一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深奥,学生就不容易理解,而且容易感到茫然,而且即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短时间内记住了,也不会灵活运用,真正需要这些知识时,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课本中的知识。

例如,当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珍惜友谊的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小学生虽然结交了一些知己好友,但是由于思维比较直接,如果教师直接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友谊的抽象概念,而结合体验要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小学教材常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道德与法治信息。打开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就好像打开了一本连环画,要用好教材中情境图的潜在资源,还需要对情境图进行适当的处理,合理的加工,深层次挖掘。将教材中的情境图扩展到学生生活之中,用生活中真实事例引导学生关注安全问题、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用语、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经过讨论、辨析后,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行为,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良好行为习惯意识、保护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意识。让我们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情境图,使情境图成为教学的纽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在充满挑战性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核心素养。

总之,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所占的课时较多,也更受师生们的重视。而道德与法治和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只占了很少的课时,而且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上课时间还会被语数外等学科占用,从而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受到明显影响,而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以得到落实。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夏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21 (36) : 31.

[2]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18 [05) : 43-47.

[3]马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核心素养的关系[J].华夏教师,2021 (19) :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