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2
/ 2

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研究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3月-2023年6月的52例脑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经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GQOLI-74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脑外伤;围手术期;应用效果

脑外伤是由外物所致的一种肉眼可见的脑部损伤类型,通常会对脑组织及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伤,甚至是死亡。目前,脑外伤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可快速清除脑内瘀血,解除颅内高压,避免加重脑组织与神经细胞损伤,影响到患者日后运动功能。有研究表明[1],对脑外伤手术患者辅以目标明确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身体恢复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基于此,本研究纳入52例脑外伤患者展开对比研究,重点探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详细内容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起止时间:2022年3月-2023年6月;研究对象:52例脑外伤患者。纳入标准: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脑外伤;具备手术指征;一般资料完整;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脑部肿瘤及其他脏器组织病变;接受过脑部手术;语言障碍;无法配合者。以双盲法展开分组,每组样本量为26例。对照组性别分布:男14例,女12例;年龄分布:最小26岁,最大58岁,平均(42.25±5.54)岁。观察组性别分布:男15例,女11例;年龄分布:最小27岁,最大59岁,平均(42.39±5.57)岁。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追踪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与病程进展;遵医完成各环节用药任务;配合医师准备手术;术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巡视。

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1)基于目标策略,制定专项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织组内护士以“脑外伤”“围术期护理”为关键词,查阅有关文献,并凭借以往临床经验,针对脑外伤围手术期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艺术,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2)环境干预:营造卫生的病房环境,减少外界光线、声音对患者的刺激,严格控制探视时间,确保患者充分休息。(3)体位干预:要求患者术后以头高脚低仰卧位绝对卧床6周,尽量减少移动。(4)消化道干预:进食障碍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可正常进食者,指导其摄入流质食物,注意观察进食后消化道反应,若出现呕吐,详细记录呕吐次数与性质;消化道出血或呕吐严重患者,禁止进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4)头痛干预:观察患者意识反应,监测颅内压变化,记录头痛次数及持续时间,并以音乐疗法、深呼吸等方式分散或减轻疼痛,或遵医予以镇痛药物镇痛。(5)引流管干预: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将脑室引流袋固定在脑室平面上方,持续引流3-4d,禁止家属触碰引流袋。(6)心理干预:于术前、术后为患者讲解疾病、手术知识及术后注意事项,逐一列举以往预后良好的典型案例,增强康复信心。(7)康复干预:在康复医师参与下,为患者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肢体运动障碍者,针对性进行下肢运动训练,以交替形式挤压腓肠肌和比目鱼肌,10min/次;同时对患者踝关节加以固定,指导患者做内外翻动作与交替环转动作,10min/次;髋、膝关节进行被动屈伸运动,若肌力高,应配合抗阻训练,并通过作业治疗等训练锻炼患者的认知功能、思维能力与记忆力。(8)并发症干预:监测术后切口状态、颅内压与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即刻上报,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1)术后并发症情况。

(2)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研究对象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实施评价。该问卷分为4个维度,各维度最高评分为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佳。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处理软件版本为SPSS23.0,定性指标用(%)表示,进行皮尔逊检验,连续性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执行t检验,检验结果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1。

表1组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组别

n

肺部感染

呼吸道出血

泌尿系统感染

总发生率

观察组

26

0(0.00)

0(0.00)

1(3.85)

1(3.85)

对照组

26

3(11.54)

1(3.85)

2(7.68)

6(23.08)

χ2

-

-

-

-

4.127

P

-

-

-

-

0.042

2.2生活质量

干预后,观察组GQOLI-74各维度评分较高(P<0.05),见表2。

表2组间生活质量比较

,分)

组别

n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物质生活状况

观察组

26

81.35±4.96

80.15±3.62

80.32±4.64

80.44±4.67

对照组

26

74.84±3.62

72.77±3.14

74.08±4.63

74.15±3.37

t

-

5.406

7.853

4.854

5.569

P

-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研究显示[2],轻度脑外伤通常不会对脑组织造成实质性损伤,而中、重度脑外伤则会对脑部神经、血管及脑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极易引起大脑异常放电,诱发癫痫。目前,手术虽可确切治疗脑外伤,挽救患者生命,但围术期护理工作同样重要,对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影响极大。

本研究中,观察组接受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明显偏低(P<0.05),且GQOLI-74各维度评分显著更高(P<0.05)。这一统计学结果提示,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比于常规护理,在脑外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针对性预防与减少临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首先,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通过采取防范性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能够保证护理工作的实效性[3]。其次,针对性护理在目标策略的指导下,通过环境、心理干预,可缓解患者身心双重不适,减轻思想与心理压力,避免不良情绪对身体机能与术后恢复产生负面影响,降低手术疗效,增加并发症风险。最后,围绕目标策略对脑外伤手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通过体位、消化道、头痛、引流管、康复及并发症干预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脑水肿、颅内高压对受损脑组织造成的损伤,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重建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在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中,实施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并发症的减少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建议各院积极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雪.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6):249-250.

[2]赵璇.早期针对性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促醒效果的影响[J].健康必读,2021(13):227-228.

[3]梁勇勤.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对脑外伤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的影响[J].康颐,2023(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