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抽选100例开展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血方式为末梢血,试验组的采血方式为静脉血,比较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WBC、Hb、RBC、PLT、HCT水平相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MCV、MCHC、MCH水平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在部分指标检验中,静脉血准确性更高,可以准确地反应机体的状态,值得推荐。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静脉血;末梢血;检验结果
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血常规检验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其是用来化验血液,从中检测出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计数,分析分布 情况,以此来明确机体状态,如了解是否出现贫血、炎症、凝血及造血机制异常等[1]。目前,在开展血常规检验时,血液标本收集方法有2种,即末梢血、静脉血,但不同的血液样本收集方式,取得了检验结果不同,从而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末梢血收集过程较为简单,但会在收集过程中受到其他原因的影响,影响检验结果。本文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抽取相关样本进行对比,探究静脉血、末梢血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100例在本院实施血常规检验患者,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
对照组(50名):男、女性各28例、22例,年龄18-75岁,均值(45.86±10.21)岁。试验组(50名):男、女性各29例、21例,年龄20-74岁,均值(46.16±10.14)岁。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①知情且同意;②沟通能力正常;③无精神病;④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障碍;②恶性肿瘤、血液疾病;③全身感染性疾病;④不配合检查;⑤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在患者实施检查时,需要先抽取血液样本,在抽取样本前叮嘱其保持稳的情绪,不做运动。
对照组:收集方法为末梢血,对采血部位做好局部消毒,自然干燥后用采血针,在针刺法对手指末梢针刺,待血液自然流出后去除第一滴血后使用一次性微量吸管取末梢血20~40微升,将收集到的血液放在含EDTAK2的抗凝离心管中,迅速混匀。并标注好患者的姓名、年龄等。
试验组:收集静脉血,用碘伏棉签在采血部位做局部消毒、清洁,在肘静脉处用一次性使用静脉采血针采血,使用含EDTAK2真空采血管取1~2ml静脉血,混匀。并在试管上粘贴好相应的标签,标注好患者的姓名、年龄等。
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做常规检测,检验前保持仪器的性能正常,如血液分析仪运作时间已超过24h,需要按说明书清洁,保证检验结果,血液样本在收集2h内检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血常规检验结果。
判定标准:WBC:(4.00-10.00)×109/L;Hb:110-150g/L(女)120-160g/L(男);RBC:3.50-5.00×1012/L(女)4.00-5.50×1012/L(男);PLT:100-300×109/L;HCT:37.00-47.00%;MCV:80.00-100.00fL;MCHC:320.00-360.00g/L;MCH:27.00-34.00pg[2]。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4.0;计数资料: ,行 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WBC、Hb、RBC、PLT、HCT水平相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MCV、MCHC、MCH水平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
组别 | 试验组 | 对照组 | P |
WBC(×109/L) | 5.5±1.2 | 6.5±2.7 | <0.05 |
Hb(g/L) | 130.6±11.5 | 124.5±14.1 | <0.05 |
RBC(×1012/L) | 4.3±0.6 | 3.7±0.8 | <0.05 |
PLT(×109/L) | 225.5±58.0 | 203.0±62.1 | <0.05 |
HCT | 0.5±0.1 | 0.3±0.1 | <0.05 |
MCV(fL) | 87.5±6.1 | 87.8±6.2 | >0.05 |
MCHC(g/L) | 28.5±5.4 | 28.6±5.2 | >0.05 |
MCH(pg) | 307.7±25.0 | 308.0±26.0 | >0.05 |
目前,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从而提升了养生保健意识,致使越来越多人参与体检,以此来了解及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验方法为血常规检验。通过血常规检查,能观察血液指标,了解机体的情况。人体中血液指标会随着病情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而此时的血常规检验即能评估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并以其变化情况来辅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如RBC低可能为贫血表现,如RBC过高可能为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是肾上腺功能异常。WBC过高可能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如WBC过低可能为炎症疾病;PLT过低,表明机体出现了血液系统疾病,如PLT过高,机体可能存在高凝状态,会产生血栓、心肌梗死等
[3]。
目前,在临床检验中,血常规检查有两种采血方式,即一是末梢血,二是静脉血,收集方法均为较简单,且检验结果出具快。但不同的采血方式,检验结果不同。末梢血收集不敏感,疼痛小,损伤轻,接受度高,但血液样本多从毛细血管中流出,如此时血管细、血流慢,则会对出血量产生影响,从而会延长到收集时间,此时需要开展挤压处理才能得到血液样本,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对细胞的完整性产生破坏,再加上温度低,又会使得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沉积,出现溶血表现。而静脉采血能更好地反映机体的血液循环情况,采血量多,自身情况、外界影响小,故而可以减轻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康文静. 探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8):240-242.
[2]刘明彦.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评价[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189-190.
[3]王海军.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疗效结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5):134-1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