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3
/ 2

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初探

陆枫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10093

摘要:随着建筑技术与理念的不断进步,学校建筑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学校项目案例,围绕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单体设计、学校建筑特色空间设计,对

对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相关理论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校建筑设计;人性化;校园空间;文化意向

1 引言

随着建筑技术与理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师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将情感融入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并开始探讨如何将人性化设计融入校园建筑设计之中,从而通过设计本身给师生带来更优质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美学和人文设计思想进行探讨,在总结一些设计经验的同时,以期为有关的理论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向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在校园建筑设计中,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有足够多的教室上课”、“有足够大的空地运动”,师生开始对舒适、有互动性的教学空间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建筑美与人文的交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校园建筑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应当受到绝对的重视,它在人们学习成长的人生道路上做了最忠实与长情的陪伴,而这种陪伴,建筑师认为是一个参与的建筑全过程的最佳机遇。建筑师可以通过对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的把控,在潜移默化中参与到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中,透过建筑风格与意向的雕琢表达学校的核心理念,通过建筑空间的塑造传递来自设计师的校园人文关怀。“标准化、典型化、程式化”的校园建筑设计已经成为过去,探讨如何把“人性化、人文性、人情化”与校园建筑美学相结合,使得校园建筑设计更加生动灵活并可持续发展,成为校园建筑设计的美好未来。

3 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要点分析

3.1 功能分区

学校的功能分区组成极具特色,通长分为教学区、行政区、后勤区、运动区等其中教学区、行政区偏安静,后勤区、运动区偏喧闹。因此在进行校园总体规划时,动静分区的布置往往成为非常重要的初始决策。建筑师较为感兴趣的在于,对不同学校的选址和不同学校的教学特色,所造成的不同的规划布局。

新龙路小学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城南新区新龙南路以西,用地面积约3.64万平方米,项目基地北临体育公园路,南临崇文路,西侧为城市绿地,北为新龙南路。基地西北角为幼儿园用地,北侧临街上位规划为社区服务中心,东南方向均为住宅。原址场地竖向高差较为复杂,建筑师综合考虑校园内部的动静分区,与周边的环境关系,将小学教室、幼儿园放在相对安静的基地西侧,一方面噪音干扰较少,另一方面可以享有基地西侧城市绿地较好的景观。将体育馆及体育运动场地放在临路一侧,中间则作为过渡性空间,如图书馆、社团活动等。并且将现场地势整合为西南角偏高,其他地区偏低,经济上均衡土方量,设计上带来高处的教学区与低处的运动场的空间对望,在教学楼的公共走道上延伸活动场地做出运动场主席台,看台向东侧自然跌落,延展至运动场。

06由操场看教学楼 图1 小学透视图(来源:作者)

3.2 交通组织

校园交通的组织基于功能分区合理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不同使用者身份的使用需求和习惯,教师流线包括授课、办公、餐饮、休息行为,学生流线包括上学放学集散、上课、课间活动、体育活动、餐饮行为,家长流线包括接送、访校行为,后勤流线,校外人员流线包括领导参观、周末体育馆对外开放等等。

以新龙路小学为例,小学沿着南侧崇文路、西侧城市绿地、北侧幼儿园围墙设置辅路,在南北两侧直通地下停车场;南侧学校主入口的西侧设有专门的地面学生接送临时停车场,接送学生后可直接离开停车场,避免进入校园;学校内部人员和外来办公人员可经由主入口、辅路直接到达地下停车库;食堂厨房的卸货区位于食堂西侧,车辆可有北侧次入口经由辅路进入。学校主入口东侧设有临时地上非机动车停车位及地下非机动停车库入口,可满足学校人员日常使用。学校内部全部为人行景观系统,机动车只在临时或紧急情况通行。幼儿园经体育公园路北入口广场到达其东入口,场地南侧有辅路供货流路线,并在北广场西侧沿着体育公园路设置地面学生接送临时停车场。小学使用南入口为主入口,在入口处设计1000平米的广场等候区,可供几百人同时等候,并设计了景观座椅,供家长休息,结合入口广场,是地下自行车库,学生可就近将自行车停入车库,步行进入校园。校园西部四排教学楼;中部一排行政楼一排综合楼;东部为运动场,北端为体育馆;三个部分以两条南北向廊道相连。建筑师充分利用交通连廊的局部收放,便利联系教室、办公、食堂、风雨操场的同时,在适当区域利用建筑屋顶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和交往场景。

3.3 单体设计

校园建筑单体设计,在合理功能布局的基础上,造型可考虑强调学校各自的特色文化,亦可追溯环境历史背景,前者为师生创造一种主观意识的精神支柱,后者则试图追寻一种文化记忆。

以新龙路小学为例,小学通过公共活动连廊将教学区、公共活动区、运动区连接起来,建筑与连廊之间相互围合成室外活动庭院,连廊成为学校可识别的城市界面。教学楼的建筑形体通过坡屋顶结合现代技术做法,以期追溯当地的文化意向。

其中教学楼分4翼,在东侧以廊道相连,北部3翼为普通教室,可满足6轨预留1轨共计42班小学的正常教学要求,南翼为专项教室,便于管理,各翼之间自然形成庭院,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行政楼与综合楼位于基地南北轴线上,前后呼应,在校园中心形成主题广场,并通过底层架空、屋顶花园及朝向中心庭院的半开敞平台,进一步优化师生校园体验。行政楼面向南侧主入口,底层架空2层,3层为办公及心理咨询室等安静的服务区,4层为行政办公。综合楼在中轴线北端,底层架空,2层为图书馆,3层为学生社团。体育馆一层为餐厅,二层为风雨操场。校园建筑由两条空中廊道相连,师生们可便捷的到达各个功能区。西侧廊道连接教学楼与中部公共区,面宽充裕,为学生提供空中活动走廊;东侧廊道可直达体育馆与餐厅,并结合运动场局部放大,在1层、3层形成看台。

3.4 学校建筑特色空间设计

针对校园建筑类型,有诸多特色的发展空间,本文在此讨论校园建筑中两个较为常见的设计要素:

(1)校园地标

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物可以不同形式展现,如钟楼、校门、主教楼等,作为校园精神的核心凝练,成为师生记忆中学校的物化记忆,这种设计往往充满挑战,建筑师旨在满足师生一定精神需求的同时,使校园地标拥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从而区别于单一的雕塑等具象的形态标志。

以新龙路小学为例,建筑师在校园设计中已整体运用红砖黛瓦的意向,在校园入口广场,通过对教学楼连廊的有机延展,形成一座标志性钟楼,屹立于校园入口,在教学区和运动区都可清晰的看到钟楼,钟楼在建筑形态上统领了分开动静分区的连廊,在造型上和谐统一了建筑材料的应用,在精神上成为这座新建小学的新地标概念之一。

(2)园中园

鉴于学校规划用地的有限,在校园中巧妙布置更多的更贴合师生需求的活动场地,成为校园规划的关键要素之一。新龙路小学学教室部分沿西侧城市景观带一字排开,西侧打开,围合成三个均质的半开敞内部庭院,庭院景观与城市景观相互融合。

作者旨在不同的项目中,不断探索“花园中的校园,校园中的花园”,建筑师对校园景观的关注,对学校未来发现至关重要,有利于学校后期运维中,充分利用校园内部庭院,以孵化器的模式不断创造更新更好的校园场景。

4 结束语

感谢学校建筑设计的落地与非落地项目的积累,当下高速发展的教学模式与不同地域的校园文化特色,都引起建筑师的高度重视。将建筑审美和人文精神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成为一种贯穿始终的有效设计手法和艺术表达。随着建筑技术的革新和理念的提升,学校建筑设计必将在建筑美学和人情化的融合中取得更理想更可持续的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姚秀婷.学校建筑设计特点及创新设计路径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23):143-145.

[2]杨岱男.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设计关键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07):81-82.

[3]王静伟.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