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近几年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热烈讨论,《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29期用了将近十万字的篇幅对整个案件所牵涉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度报道,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细细读完这篇报道,有诸多思考与启发与诸君分享。
一、重视家族故事、家族历史的育人作用
这篇报道中提到一个细节:吴谢宇在申诉、写信给家人过程中大量引用从阅读、电影、艺术作品中获得的信息与思考……但对他的家族故事却所知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
他从来没想过老家的阿姨、舅舅、姑姑们过得怎么样,更不了解祖辈经历的历史浩劫与人性创伤……他看似拥有很多知识,能快速抓住“学习的本质”,但却没有发展出高级情感能力。
这让我想起曾经设计过的一项寒假作业:
(一)利用春节回老家的机会,采访家中各位长辈,做一个家族近二十年的“家族重要事件记录本”,按照时间轴记录,每年至少一件,必须有口述文字整理,相关事件图片或物件辅助说明。
(二)给其中三位采访过的长辈发一条拜年短信,短息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产量祝福话语,必须根据你对这位长辈的了解来编辑拜年短信的内容,用心用情,特别订制。
这项作业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李远江老师在一席中的演讲——《发现身边的历史》。
寒假过后,一个班大概只有五个孩子交了这项作业,作为老师也能理解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这项作业的忽视,因为看似这样的作业对考试、升学是没什么用处的……
但上交作业的五个孩子,他们记录的家族故事,真诚且动人,哪怕一个普通家庭在时间长河里的经历的种种,都值得后人去细细聆听与记录,从中领会和传承家族精神。
我们常说书籍、故事、艺术作品……对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但最有力量的家族故事、家族历史、家族记忆、家中长辈的成长故事……却常常是被忽视的。
对每个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并不是不可及的宏大历史,而是汇入我们生命的涓涓细流,我们最需要铭记的并不是往圣先贤,而是带给我们生命并且塑造我们人格的普通人。
他们大多是寂寂无名,无人喝彩的历史失踪者,是无差别的统计数字,除了家族后人,没有人会留意他们的存在,更没有人会留心聆听他们的故事。
但平凡的“他们”确实我们生命的源头,主动关注并追寻自我生命源头,发现身边的历史,了解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一个人情感的发展,精神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缺少宗教关怀的国家,然而在我们的中华文化传统里边,有一种类似宗教的东西,它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族记忆。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家庭中的养育者都应该充分重视家族故事、家族历史的育人作用和价值。
二、妈妈没法给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
吴谢宇弑母案后,网络上有大量自媒体人将案件的发生归因为孩子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推测矛盾的源头是其母谢老师的高控制,严管教、道德洁癖……
每次看到这些言论,我对一生清贫自尊、性情孤高内向的谢老师内心更是充满同情,只能感叹一句:机械地相信因果的人,是没有慈悲心可言的。
谢老师父母都是盲人,在历史浩劫中经历巨大的创伤,她是长姐,下有弟妹,自卑与自尊是她性格的底色。找了吴志坚做人生伴侣,婆家更是贫苦,两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妹妹,亟待吴志坚反哺的姐姐和老母,等于夫妻两人要支撑吴家整个大家庭,她的性格承受了两边家族历史最深的痛苦。
过去的困难生活,让谢老师关闭了自己的感知系统,她寄情于书本,林黛玉那样虚幻的任务,是安全的,是与她有联结的,而真实生活中的人,是不可控的,不能相信的。
吴谢宇在这一点上像极了谢老师,内心活动很多,但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正面冲突与交往,他是无法自洽与自处的。
如果谢老师有机会讲述,会呈现怎样的家族命运与记忆呢?只能说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妈妈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但妈妈的确给不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
三、我们该如何帮助在家境差别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子?
三联这篇将近十万字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两章——《初到北大》和《大学里的小社会》。主要采访一批与吴谢宇在同一时期进入北大求学的同龄人,他们共同遭遇的迷茫、失落、精神与心灵层面的困境,以及如何寻求自解、自洽、自救的心理调节之路。
报道中讲到吴谢宇宿舍的一个现象:同寝室的四个人,都是来自福建,是同在异地求学的“老乡”,但他们从不谈论各自的家庭,既不会聊各自的发展打算,也不聊家里的事,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在一个非常经济化的社会,家庭状况远不再只是一个人的情感关系,它太容易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了,相聚在北大的这群高智商青年们怎么会不知道:父母就意味着你的社会资本?
吴谢宇在北大的前两年,在高手如林的经济学院,依然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力和惊人的自律,上相同专业课的同学也评价他:他不是本本主义,如果只知道死读书,到达不了他的深度。
转折点在大三,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吴谢宇选择的是学术体系。学术之路的漫长与严苛,不仅仅考验一个人的天赋与毅力,更考量一个人的家庭经济能力、资源和视野。
很多选择走学术体系的北大学子会在大三出国交流一个学期,这有利于日后申请顶尖学校。吴谢宇真正了解到出国读硕博需要的费用后,他的失落感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不仅仅是考试第一名就能解决的问题。
吴谢宇作为普通教师的微薄收入,除了日常生活。供吴谢宇读书,还要赡养吴家老母,支援吴家姐妹……事实上吴谢宇弑母后用自己的生日解开母亲的银行卡,存款的确少得可怜。
当吴谢宇窥见学术之路的漫长与严苛,需要的金钱与心力,远远超过他的预期,他就像一个突然被刺破的气球,快速瘪了下去,他的内在发生了难以挽回的大地震。
在新的境遇里,没有被构建起来的自我被严重冲击,吴谢宇再一次选择逃避,没有直面自己,转而把问题转移到妈妈身上……
到了大学,它其实跟社会更进一层,同学之间背景差距,关于地域之间、家境之间、认知之间的差别是日益凸显的。
对于在这种差别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人,在心理、思想层面,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舆论,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与支持?让这群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人能向外界敞开自己,吸收变化中的养分,在新的环境,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吴谢宇内心真的热爱做学术吗?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一个天资聪颖的学子,在长达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体系里,一直名列前茅,当外部世界发生了变化,最尖锐的问题指向了他的内在:他到底为什么而存活者?
他的核心自我一直没有建立,窥见将来道路的漫长与严苛后,内心没有足够的热爱与坚定的核心自我支撑,之前所呈现的高度自律、专注、优秀……都像一团热气瞬间蒸发掉。
《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29期以几乎整刊篇幅深度报道与挖掘吴谢宇案件,追溯家族三代人悲剧的根源,穿越人性的迷雾,有太多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