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及其实现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及其实现路径

袁诗桐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国家和社会人才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无疑是我国青少年的关键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基于此,本论文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及其实现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手段,我们认认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任务为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培育时代新人。为实现上述核心任务,提出了三条路径: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资源,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二是创新实践教育形式,逐步推进“课堂+实践”的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节目的广泛和实效性;三是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希望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思政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程推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翁,《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进行高级人才教育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塑造和锻炼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担负着不曾的历史任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面临着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变化的新形势、新挑战,使得公有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相应的困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恰当地设置和实施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任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思政教育取得的巨大突破,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亟待拓宽和深化的一片新境界。

1、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阶段,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学校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在道德、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修养的全面提升。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活动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观。

1.2 “四个自信”的树立和培育

新时代大学生应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成就和发展,使他们自信地认可中国国家形象。大学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使他们保持对这一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的自豪感。

1.3 时代新人的培育

新时代大学生是时代的新人,他们要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的重任。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贡献的能力[2]。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通过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领导才能,助力他们成为时代的新人,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四个自信”的树立和培育以及时代新人的培育等方面。只有通过实现这些核心任务,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2.1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中,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关键一环。课程体系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加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的内涵理解,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等方面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讨论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2 实践教育形式的创新与推进

除了课堂教学,实践教育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育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与服务,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推进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平台。学校可以与各类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确保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3 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立

师生交流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与教师互动与理解。为了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并培养积极的校园文化[4]。方法包括多种形式的交流机制,例如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鼓励学生参与自治组织和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能力;以及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组织文化活动。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3.1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四个自信"的培育和时代新人的培养。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内化为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精神。还要关注时代对新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求和大学生特点,设计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3.2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为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5]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和优化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其贯穿于全程教育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讨论课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践教育形式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并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立方面,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3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人民、为国家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培养出一批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优秀人才。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和创造力支持。

另外,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培养出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过程。通过深入探讨思政教育的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以及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可以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结束语

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为切入点,明确提出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并指出实现这一核心任务需通过三大路径,即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育形式和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然而,论文所述实现路径只是理论层面的探讨,其具体操作依然存在困难,尚需进一步理论和实践探索。未来研究可以主要关注这种交互模式的应用策略及其效果,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国的人才培养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J].高教论坛,2022,(06):64 - 69.

[2] 刘纪蓉,张新军. 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 理论学刊, 2018, (03): 19 - 24.

[3] 程丽华. 让思想政治教育“温度”与“温馨”同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方式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 30(05) : 98 - 103.

[4] 姜涛,赵志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12) : 33 - 36.

[5] 李芳. 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安徽教育, 2018, 40(11) : 60 -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