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严重时可猝死!医生提醒:日常做好这5点护理

/ 2

心律失常严重时可猝死!医生提醒:日常做好这5点护理

张敏

         丰润区人民医院超声一科  河北唐山064000

1.引言

心律失常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心脏类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疾病的致病因素是患者心脏电活动异常而导致的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跳过快、心跳过慢以及心跳不规律等。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自身生活质量,也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猝死。因此,临床应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以及预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分析心律失常的潜在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致命风险。由于疾病在患者日常过程中会出现突然发作等情况,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等,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引发心脏骤停,因此在临床如何有效预防以及管理心律失常成为医学界的重点关注焦点。本文目的是向患者介绍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并且通过告知患者如何进行日常护理的方式,降低患者的疾病风险。通过了解心律失常的致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使患者可以保护好自己以及家人的健康,避免悲剧的发生。本文强调心律失常防治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公众对心律失常疾病的足够重视。

2.心律失常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心律失常顾名思义是指患者心脏的电活动出现异常,导致心脏的跳动频率、节奏出现异常的相关变化。当患者患有快速心率失常时,则会导致患者的心脏出现异常跳动。心律失常在临床一般分为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等。根据患者的临床发病部位,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的病因具有很多,既可以是患者心脏本身出现病变,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常见的临床病因为患者患有冠心病、心肌炎等其他病理性心脏性疾病,并且如果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出现改变,也可能会引发患者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出现异常,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在发病机制方面,心律失常通常与患者心脏电生理活动失衡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常的心脏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且通过传导系统传递到患者的心,是激发心脏具有跳动的整体规律。但是如果患者心脏的某个部位发生病变或者是异常,相关平衡可能会打破,进一步引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比如说患者窦房节的功能出现异常,或导致患者出现心律过快以及过慢,心脏的传统系统出现异常,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跳不规律等。因此,临床应了解心律失常定义分类,有助于帮助患者认识心律失常疾病,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以及治疗措施。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该重点关注心脏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3.心律失常与猝死之间的关系

前症候群与突发猝死的风险

心律失常与猝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当患者患有特定的心律失常类型,在猝死前的短暂时间,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心悸、气促以及胸痛等。上述症状均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联。但是,并非是所有心律失常患者都会引发患者出现猝死,也并不是所有患者在猝死之前都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些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比如说心室颤动等,可能会引发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心脏骤停,进一步引发患者出现猝死。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一般是因为心脏电活动出现严重紊乱,使患者心脏无法进行有效泵血,引发生命体征迅速恶化,导致患者出现猝死。

心律失常与其他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除了患者心律失常本身,猝死的发生还会与其他危险因素具有相互的作用。比如说患者的家属存在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可能会引发患者的心律失常疾病出现不断恶化。并且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良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比如说患者吸烟、饮酒等,可以提高患者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的发生风险。对于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除了应该积极的治疗心律失常本身,还应该注意控制患者的其他风险因素,可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公众也应该提高对猝死的认知,了解心律失常以及猝死之间的关系,可以在相关症状出现时做到及时就医,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措施。

4.日常5点护理措施

早期识别和监测

在早期识别期间,应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及时观察患者出现的异常状态以及生命体征。患者在临床可能出现疼痛、发热等常见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状态,临床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患者出现相关危险因素。在监测的过程中,可以对患者的机体健康状态进行持续的监测以及记录,记录患者的相关机体水平,并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波动以及病情严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如果患者血压、血糖、体重等均出现异常,临床应及时发现身体的变化,可以对患者采取应对性的临床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和遵医嘱

药物护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用药状态,分析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方式。如果患者在临床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变,因此临床对患者进行药物护理,控制疾病的进展,并且预防并发症。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根据医生的指示,保证药物的正确使用计划,通过根据医生的建议对患者的用药方法、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剂量等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如果患者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告知患者正确用药的必要性,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可提高患者的用药有效性以及用药正确性。在进行用药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变化,适当的改善临床用药剂量。

健康饮食和适度锻炼

饮食护理是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重点手段,可以通过在心理、情感、社交方面对患者进行较为稳定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饮食护理依从性。在进行饮食护理之间,应该了解患者的营养摄入剂量,通过分析患者的营养摄入剂量,避免患者长期进行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量,通过饮食健康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患者出现疾病。如果患者的机体功能出现异常,临床应通过继续患者较为清淡的饮食,提升患者的饮食健康。适度锻炼是指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以及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常见的运动方式,比如说散步、慢跑等,适当的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健康,并且保证患者的身体素质,使患者提升自体免疫力,保证患者的临床康复计划。

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在个体情感以及心理上的支持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较为优质的临床护理措施。如果患者的临床心理压力较大,以采取较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分析患者的不良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患者寻求社会的支持,告知患者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等,可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要,告知患者学好应对压力的技巧,避免患者内心出现负面情绪以及不良反应。在进行心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潜在的情绪状态,采用心理咨询以及放松训练等维持患者的心理状态。

定期随访和检查

定期随访是指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随访,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状态以及潜在的发生危险,保证患者的机体健康程度。检查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方式如常见的B超、CT等对患者的机体进行全面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机体的异常,以便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在进行随访的过程中,应告知患者临床护理的重要性以及随访的必要性,鼓励患者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