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海棠小学 201508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四方面,其中思维发展是关联核心素养其他三个方面的重要桥梁。新课标设置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即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证思想,并在阅读和表达中加以运用和提升。本文结合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尝试探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
前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主要是为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内容。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培养目标,开展思辨性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语言、思维和审美等能力。
针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单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选择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水平,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从几方面阐述如何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开展思辨性阅读的现状
首先,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意见,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对他们思考过程合理性的关注,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探究学生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影响了他们思辨能力的提升。此外,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尚不完善,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在自主阅读方面缺乏自律性和独立性,这使得教师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需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提炼主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思辨性阅读应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善于质疑、敢于思辨,产生阅读期待和深入探究的心理。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人一心想要心爱的小葫芦长大,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葫芦毫无关联,对蚜虫毫不在乎,最终葫芦被蚜虫蛀了,他什么也没得到。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密切,不可为追求结果而不在乎细节。
结合本课教材,课文插图是很好的提炼主问题的素材。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插图 |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的两幅插图描绘了葫芦藤、叶子和葫芦的不同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插图来提炼主问题。
以下是通过课文插图提炼主问题的方法:
1.观察插图,注意细节: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注意其中的细节,如葫芦藤的生长情况、叶子的颜色、葫芦的形状等。此时,学生能结合插图提出问题:这棵葫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结合课题,引导质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课题,再次进行质疑。此时,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呢?即课后练习第一题:“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这个问题指向对葫芦叶子与葫芦果实之间关系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和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梳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寓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和质疑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提炼主问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
(二)巧设情境,发展思辨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告诉大家: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我们不可只为追求结果而忽略细节的重要性。由于本课蕴含的道理较为深奥,因此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时,只能机械地仿照课文中的例子,讲述自己在养其他植物时发生的类似情况,思维的发展是很局限的,也缺乏真实性和趣味性。在此情况下,教师更加应当注意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结合本课特点,教师巧设情境,鼓励学生去劝说文中那个糊涂又固执的种葫芦的人。这样的阅读任务巧妙地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以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不少学生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便自然而然地讲述出了课文蕴含的深奥道理,做到了深入挖掘故事的内涵,学生也就逐步形成了对文本的全面理解。这样深入浅出的指导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语言表达水平,又能够让语文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再次设置情境,让学生续编第二年种葫芦的故事。这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感悟邻居急切的心情上,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将邻居的动作和语言都演绎出来,又把感悟到的文中的道理放入劝说种葫芦人的话语中,有效提升了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可以更好地贴近儿童心境,设置创意写作、绘画等其他形式的艺术表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与故事相关的新情节、新人物。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相信定会进一步激活语文课堂。
(三)延展课堂,提升思维深度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延展课堂的广度,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又能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教师在课堂尾声推荐了相关文本《狼和鹿》,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篇文章阐述了狼和鹿之间的紧密联系。狼捕食鹿,控制了鹿的数量增长速度,从而保护了森林植被。此外,狼主要捕食生病的鹿,有助于消除鹿群中的传染病威胁。另一方面,尽管鹿是人们大力保护的弱势群体,但它们如果在森林中过度繁殖,反而会成为破坏森林环境的“祸首”。最终,过度繁殖的鹿会对森林环境造成损害,这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篇文章的视角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若不注重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事情的最终发展方向也会与预期大不相同。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一道理,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将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语言,提升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学生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劝说动物保护者,从而阐述出事物之间存在的潜在逻辑,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生在表达时要做到观点鲜明、合乎逻辑。
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建立有效地激发了二年级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在“思维发展”和“语言运用”两项语文核心素养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继续探索和尝试更多针对不同文本和主题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实现全面、高效、有趣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也是语文课堂上最宝贵的认知体现。可见,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在《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锤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点点滴滴力求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金程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2023,(19):121-123.
[2]汤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小学语文教学,2023,(25):12-15.
[3]印佳蕾.核心素养导向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索[J].上海教育,2023,(2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