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

阿雅娜

150425198907140027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林业建设迅速发展。病虫害防治是林业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营林管理工作,对于林业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在现代化林业工程建设中,传统化学农药防治的模式方法正在被逐渐被淘汰和取代,无公害防治技术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认可。公害防治技术以其凸显的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渐发展成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无公害;防治技术;林业病虫害防治;运用

引言

林木病虫害一直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不但会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而且会给林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对此,广大林农应根据其成因,采取无公害的防治方法,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以达到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意义

1.1生态意义

无公害病害虫防治技术应用的前提,是根据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其核心方式就是利用无公害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维护和平衡绿色生态层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而,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必须防范于未然、科学防范。与此同时,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上落实维护保养林业绿色生态健康和平衡的生产理念。除此之外,也必须切实增强林业有关部门、企业及经营人对无公害预防技术的研究,做好提升国土绿化覆盖率以及智能化系统林业生产加工工作。

1.2经济意义

传统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办法,基本上都是应用有毒制剂进行喷洒根治。这种方法势必要重复使用和大量投入资金,以保证森林病虫害的不再复发,这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无公害防治理论,是指由合理安排生态环境来解决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此方法既可以有效降低资金投入占比,又可有效管理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实现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安全的总体目标。除此之外,它不但落实了绿色发展理念,还完成了人与自然共享发展,推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建设。

2林业病虫害常见类型和成因

由于原始森林的过度开发,再加上防治力度不足,林业病虫害在部分地区愈演愈烈,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想要实现对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就必须搞清林业病虫害的类型和成因,明晰病虫害的演变机理,靶向治理,从根源上消除林业病虫害的诱因。目前常见的病虫害类型有以下3类:一是生理性病害。林木生理性病害主要源于一些客观环境因素如土壤养分贫瘠、含水量较少、生态条件较差等。区域环境没有支撑树木健康生长的条件,就可能会引发林木生理性病害。同时,肥料的盲目使用也可能会造成树木耐性降低,导致树木发病。二是侵扰性病害。侵扰性病害主要包括细菌病害、病毒病害、质体病害等。从名称上可以看出,这些类型的病害与真菌、病毒等密切相关,也可能由昆虫传播。三是林木害虫。据调查统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已达8000多种,周期性生长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以及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都会对区域林业生产造成危害。这些林业有害生物生活于林木的根部、干部、枝条、叶部等,靠汲取林木中的养分为生。有害生物长期寄生于林木,会造成林木生长紊乱,破坏林木的外观形象和价值,甚至导致林木死亡。倘若没有第一时间治理,林木受害面积会持续扩大,直至整个森林生态消亡。林业病虫害的成因有许多,气候变暖、森林结构不合理等都会加剧病虫害。想要顺利推进防护林工程,就必须建立起一道包括监测、预报、检疫和治理于一体的病虫害防线,守住森林的生命线。

3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3.1科学选择农药

首先,在进行药物防治时,应选择低毒性和低残留的农药产品。这些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能够减少农药残留的风险。在选择农药时,可以参考相关的农药毒性和残留标准,并选择符合国家或地区规定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其次,农药使用量和使用频率应根据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发生季节、防治效果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避免盲目大量施用农药,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确保农药的防治效果。再次,农药使用应遵守防治期限和安全间隔期。防治期限是指农药使用前后的时间范围,超出该期限可能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安全间隔期是指施药后需要等待的时间,过了此时间后才可收获农产品,确保农产品达到食品安全标准。在使用农药前,仔细阅读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最后,定期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评估农药防治的效果。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和农药使用方案,确保防治效果和规范性。

3.2物理防治技术

(1)物理阻隔技术。在林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物理阻隔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并且具有投资少、效果好的运用优势。所谓物理阻隔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阻断病虫害问题的传播途径,进而达到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目的,常见的物理阻隔手段有隔离网、树干涂白以及粘贴防虫胶带等。从运用层面来看,上述物理阻隔手段能够有效降低或抑制病虫害问题的发展,并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小。物理阻隔技术更多运用于病虫害初发和预防阶段,其中在冬季进行树干涂白或粘贴防虫胶带能够大幅降低来年的病虫害发生概率,而在病虫害高发阶段则效果不够理想。

(2)高温调节技术。高温调节技术被更多使用在种子处理方面,通过温度条件变化对树种内病虫害的灭杀作用来达到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众所周知,树种内会存在大量的病菌或虫卵,因此在未处理的状态下进行播种,林地便会面临严峻的病虫害隐患。在树种培育前,通过长时间光照以及高温杀菌,能够实现对种子内部病菌和虫卵的灭杀,如此不仅消除了树种内的潜在病虫害隐患,还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绿色化转变。

(3)物理诱杀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利用昆虫生存习性来进行灭杀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且这种防治方式也达到了无公害效果。现阶段,伴随着无公害防治理念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物理诱杀手段被运用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例如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进行诱杀。黑光灯、高压线圈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昆虫诱杀手段,林地管理人员只需将相关设备放置在病虫害问题相对集中的位置便能够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林地管理者还利用信息素诱杀雄性病虫,如此能够有效阻断病虫害的繁衍,并达到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3.3器械防治

使用割草机、拖拉机清除林地周围的灌丛和杂草是一种常见的林业管理措施,它可以减少病虫害的繁殖场所,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灌丛和杂草是病虫害的潜在栖息地和繁殖场所,通过定期清除灌丛和杂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数量和密度。使用割草机、拖拉机可以快速高效地清理大面积的灌丛和杂草,保持林地的环境整洁。具体的清理频率可以根据当地气候、生长季节和植物生态特点等进行调整。通常,春季和秋季是进行清理的较好时机。在清除灌丛和杂草时,需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不应过度清理或破坏自然生境,以免影响其他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保留一些自然植被和树林边缘的草地,有助于提供多样化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结语

病虫害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传播范围极大,蔓延速度快,某些病虫害的耐药性极强,多种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变差。面对林业病虫害问题,应该构建完善的规范化无公害防治体系,从生态无公害角度入手,利用林间的生物抑制作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针对性管理,注重做好林业保护,以此来提高防治工作的先进性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1]沈曙光.浅析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新农业,2023(3):36-38.

[2]杨赛外九.卓尼县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探析[J].南方农业,2022,16(22):83-86.

[3]孙永,郭刚刚.林业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作用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