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220
摘要: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地质灾害,合理预防地质灾害,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了增强地质灾害防治效果,需要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应用,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在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目的的同时,维护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因此,需要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问题;措施
引言
科技文明的发展,使得许多不合理的资源利用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这些人为的因素是地质灾害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存在的地质灾害是十分要严重的,这是因为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在我国比较常见。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等爆发性比较强的灾害不仅会对人们生命和财产造成影响,而且还会直接拉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并且有效地探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之间的联系,这是至关重要的。
1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和危险性的一类,如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地质灾害防治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地质灾害防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通常会受到严重经济损失,影响当地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经济的冲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地质灾害防治还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通常会导致山体破坏、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2.1滑坡
滑坡这种灾害主要集中于土质松软的岩石区,特别是在水的冲击下,例如暴雨冲袭或是河流冲刷。也有可能是受水土流失的影响等等。在这些外力和地球的重力作用下,土壤沿着软弱的岩体发生滑坡。滑坡的地质灾害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如长时间下暴雨等。还有一种是人类活动引发的滑坡,如过度开采地下资源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新裂缝作用下出现错落台阶或者小坍塌等情况。
2.2泥石流
泥石流这一地质灾害是当前十分常见的灾害类型,特别是在山地地区。恶劣天气的作用下,土体达到饱和状态,土质变得疏松,泥石流易发增加,发生时伴有强烈坍塌。此灾害发生的时候是很突然的,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很难进行提前预测,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有成熟经验的专家指导下,在恶劣天气来临时,及时避开危险的山区。泥石流中通常会带有大量的杂质,例如一些石块或者锋利的硬物,在流动的同时,具有十分恐怖的破坏力。
2.3地面塌陷与裂缝
产生地面塌陷的原因是主要是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本身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引起沉降主要是这几种:一是由于重力作用,地表原来松散或者比较松散的地层在松散层就会向下压实,变成比原来未发生变化时更加致密和坚硬,那么地层厚度就会发生改变,即地面发生沉降。二是在地质构造作用下,地面发生凹陷而发生沉降。三是地震导致地面沉降。地震是地面以下的应力异常,为了使应力恢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应力将被释放出来,那么地面就可能发生下沉破坏。
3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相关地质灾害防治施工部门在对灾害地区进行施工时需要严格遵照国家规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进行工作,积极开展施工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最大程度上维持施工地区以及周边植物的原状,减少施工时产生的环境污染。除此以外,相关施工部门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的防护,及时处理施工中产生的灰尘、噪音以及有毒物质等。
为了更好地对施工地区以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施工部门也可以建立一套完备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负责人是项目经理,在其领导下,由副经理开展主要的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需要根据副经理的要求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在这之中,工程管理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了解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环保方案与措施的制定,对每一项施工流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受灾地区环境的二次破坏;质量安全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施工过程中开展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施工人员在某一方面环保措施做得不到位,部门人员就需要立即对其行为进行纠正,督促施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都可以落实到位。
3.2加强地质环境评估
通过地质环境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地区的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位等因素,从而更好地预测和评估潜在地质灾害。这对于准确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地质环境评估能够辅助确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风险区,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全面了解地质环境,可以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机制,及早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减灾措施,降低灾害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危害。此外,地质环境评估还能为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在规划过程中,对地质灾害敏感区域进行评估,可以避免在潜在危险区域开展高风险的建设活动,从而减少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工程建设和土地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工程设计和风险管理合理推进。加强地质环境评估还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通过向公众传递地质灾害的风险信息,引导公众了解潜在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自救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3.3完善防治管理体系和机构建设
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中,进一步完善防治管理体系和机构建设至关重要,具体有以下6个方面:①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②成立专业机构和团队,建立专业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负责协调和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该机构应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包括地质学、工程学、环境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具备科学研究、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和应急救援等能力。③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大对地质灾害科学研究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测、评估、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④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和信息快速传递。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预警发布、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的信息平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决策能力和响应速度。⑤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与国际组织、国外专家和相关国家的合作,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共同应对跨国界的地质灾害挑战。⑥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重视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灾害演练、宣传活动等,培养公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总的来说,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行,保护地质环境,已经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真正检验对大自然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道路很远,脚步更长,走不通的路就要用拳头打开。地质灾害防治的道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在未来,只要迎难而上,难题也必将被攻克。
参考文献
[1]张彦莉.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方法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2,40(10):170-172.
[2]庞惠龙.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2):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