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学习活动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小学语文思辨性学习活动实践

张丹

松滋市实验小学  邮编:434200

摘要:随着现代化发展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迎来全新的教学改革。语文作为一项极具思考性的科目,在小学阶段就应养成学生善于思考,勤于辩论的良好素养。而正确的思辨意识,也将指引学生掌握更多思维整合,并利用更多样化的视角看待小学语文内容,可以说思辨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小学语文;思辨性学习活动;实践策略

引言

  传统的教学中,通常由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实施教学,学生采用被动式的课文背诵、反复书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对学生的思维意识没有做到有效提高,也忽略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深入探索。而新课标中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并将思辨性学习活动作为常态化进行有效开展。

一、采用情境教学,启发学生思辨精神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好奇心和活跃思维,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思辨性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有趣的情景创设,为学生打造更趣味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思辨精神,掌握更深入的语文知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涉猎,也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范围,挖掘课本中蕴含的思辨元素[1]。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坐井观天》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构建情景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角色扮演叙述文中故事,加深学生的文本理解。之后教师请学生站在大雁与青蛙的角度进行思考“做一只青蛙好,还是做一只大雁好”?学生此时会自觉分为两个小组,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正反双方辩论。在课堂活动中发现,学生会主动对不同的动物角度进行探讨,也会设身处地思考不同视角下对事物的认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为了拓展学生对此类话题的认知,教师要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以某一动物为出发点,谈一谈对大自然的认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会将自己带入到动物的视角感知世界,会利用丰富的词汇和充满想象的内容构建充实的文学内容,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积累,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评价,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完善。

二、通过拓展迁移,提高学生的思辨范畴

语文作为存在于生活生产的重要科目,对人类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思辨性学习活动时,可以利用语文的学科素养,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迁移,延伸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大脑中构建清晰的语文思维导向,懂得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完善对生活事物的认知,从而扩大学生的思辨范畴。例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砸缸的原因是为了救人,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好素质,身为小学生,也要懂得帮助他人,共同合作的优秀品质。”在确定学生掌握文章含义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拓展迁移,比如:“司马光是一个喜欢帮助朋友,且非常聪明的孩子,请问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请你根据身边同学乐于助人的品质进行口语表达。”在这一问题的创设下,学生也会主动思考,根据课本中司马光的表现,懂得调取生活信息进行知识延伸,在完善学生思辨性学习的基础下,也使学生在心中建立互帮互助,遇到问题勇于解决的良好品质,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习作练习并公开朗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力,一方面也让学生形成思辨性思维,使大脑信息做到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教学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培养学生的日常思辨意识

生活是学生的另一间课堂,语文作为覆盖范围广泛的科目,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运用于教学当中,在熟悉的环境下,学生也会更主动的发散思维,形成对日常事件的思辨意识。例如:在学习完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后,教师要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加深对生活常识的理解[2]。根据单元对大自然的介绍,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可以是风景、可以是动物,教师为学生留出时间,通过开展“故事创编大赛”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语言整合描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习作练习,结合课本中的词汇句型运用,完善习作中的事物介绍,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在多元化的生活情景创设下,也使学生的思维从了解课本知识,到拓展思维想象,再到文字习作练习,形成有目的性的思辨过程,懂得调动自身感官,实现对小学语文思辨性学习活动的高效成果。

四、构建思维框架,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构建思维框架,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清思路,掌握课堂主旨,学习也会更加顺畅。且在掌握思维框架结构后,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逐渐养成自己构建知识框架的习惯,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年级增长而增加一定的难度,文章中蕴含的思辨性课题也会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中心思想,小学阶段可以由教师帮忙构建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为思辨性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教师的授课情况可以得知,最简单的思维框架是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逐段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绘制方式以两小儿的观点为主干,采用箭头和边框,对小儿双方的思维、辩论思路等内容进行说明,为学生展示清晰的思维想象。为加强学生的思辨意识,教师根据课题目标,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辩论赛,内容可以围绕教材,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重新制定,加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语文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的调动语言训练,通过思维整合形成有条理的表述。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辩论的教学形式,也乐于主动加入教学活动中,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做到了有效提升。

五、增加交流互动,完善思辨性学习态度

    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旺盛的阶段,且喜欢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分享,喜欢享受同伴合作的乐趣。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将合作交流纳入小学语文的思辨性学习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思辨态度,养成善于思考,并愿意主动进行课堂交流的良好习惯。为满足合作交流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分工,小组成员要按照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互补式分组,每个小组都要达到平均水平,确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达到全班能力的提升。在大单元教学的活动中,请学生对单元主旨进行互动思考,比如:“人物的心理动态如何描述”、“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搭建故事场景”、“文中两个人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你支持哪一种?”教师的提问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单元主题,学生在讨论中也会吸取组员的建议,完成语言积累,主动展开思辨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通过语言描述,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思辨性学习态度。教师要鼓励不同的组员进行理念分享,构建积极愉快的思辨性学习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思辨性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完善学生的思维整合,并形成有效的辩论意识。而对小学生的思辨性学习能力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对学生思辨性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将课堂活动作为常态化进行,以此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华明华,刘崇丽. 小学语文思辨性学习活动实践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3, (09): 45-47.

[2]罗易珠. 在“思辨性”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J]. 读写算, 2023, (23):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