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小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路径

游江涛

平潭城关小学  350400

摘要:科学态度在本文中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从国家层面,科学态度是对我国科学发展的自信心以及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从学科层面,科学态度是对科学学科探究的热情,探究过程与结果的严谨,强调思维思辨性;从社会层面,科学态度强调的是,从科学视角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自觉承担应用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基于此,教师主要以小学科学教学为发力点,塑造学生如上三方面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态度;培养路径

小学生科学态度的形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科学学科的问题探究、知识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这需要小学科学教师探寻渗透塑造学生科学态度的着力点,寻找塑造学生科学态度的时机,并通过史料、实验、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融入科学课堂,探索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态度,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意义

(一)深化爱国情感认知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界。”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强大,而科技的强大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从国家层面而言,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让学生了解科学对中国的重要性,尤其是让学生了解科学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了解科技在中国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我国在科学领域的一个个突破,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认知。

(二)形成科学思辨能力

“科学之所以科学在于科学不科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的发展,因为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所以人们仅能认识科技能力以内的事情。从科学学科而言,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去验证,去探索科学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从实验数据和现象入手,探索科学问题,让学生形成科学探索思维和方式,促进学生科学思辨能力的形成。

(三)强化社会责任担当

“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在于科技的发展”。在社会层面而言,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让学生走进科学科技馆,让学生了解各种科学现象,认识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并讲授当前相应科学的应用现状,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内心深处承担起社会担当的重任。

二、培养学生正确观念和责任感的路径

(一)引入科学史料,深化爱国情感认知

通过引入科学史料,并运用相应视频进行诠释,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全貌,认识科技发展的艰辛,尤其是科技发展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重视科技,并以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进步而自豪,深化学生爱国情感认知。

例如,在开展六上第五单元第15课 《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史料,重点展示我国探索宇宙的过程:

1.在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4号,并在21时50分传回《东方红》乐曲。

2.在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并在2016年3月16日,终止数据服务。天宫一号主要是实现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的对接,并提供良好的数据服务。

3.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而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下:“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4.在2022年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进行交接,并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这也意味着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即将完成6个月的驻留任务。

在上述航天事件的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入与之对应的其他事件,如相应设计师的艰辛工作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民族力量的展现,更体会到科技发展的艰辛,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认知。

(二)开展科学实验,形成科学思辨能力

科学思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实验的方式,所形成的独有思维能力。与之相对的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切忌培养学生“人云亦云”的心理,而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验、验证定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形成科学思辨能力。

例如,在开展五上第一单元第四课《七色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五种颜色构成”的观点,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三种实践,即“用镜子制造‘彩虹’”“用三棱镜制造‘彩虹’”“用水雾制造‘彩虹’”三种形式,证明白光的构成。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教师考虑此部分实验较为简单,只针对重点实验点给予提醒,而学生通过实验的形式,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得实验探究的能力的提升,也能应用实验数据和现象,并组织科学语言,验证结论的合理性,继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

(三)落实科学实践,强化社会责任担当

此部分的科学实践主要是参观科技馆。通过参观科技馆,教师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魔力”,使学生在科技馆中感受科学实验的原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点,使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此后,教师以科学知识为思考点,引入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事例,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的“掣肘之处”,真正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

例如,在本次参观科技馆中,教师和学生一块学习了“音叉共振”,让学生了解音叉的种类,包括低音叉、高音叉,并介绍两者的差别:高音叉:音叉越长,所发出的声音越长,波长越长,则声音越低;低音叉则与之相反。因为音叉发出的声音特别微弱,只能在耳边方可听出音叉的声音,所以只能通过科技馆中的“音叉项目”,直观观察音叉共振,并拍摄下图1所示的图片,以便引导后进生掌握此部分内容。

图1  音叉共振图

在学生了解“音叉共振”知识后,教师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共振实例,如利用微波炉加热食物、医学中的核磁共振检查等。此时,教师引入当前大医院核磁共振检测仪大量从外国进口的新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此方面发展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并告诫学生:“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情感。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开展培养小学生科学态度路径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解构”科学态度的方式,探寻教学的路径,并立足于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对国家、社会的正向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叶宝生,曹温庆.小学生科学态度的表现和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1):61-65.

[2]郭舒晨,刘恩山.小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现状与特征——基于郑州市277所学校的大规模测评与比较[J].科普研究,2022,17(1):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