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繁殖率的管理举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提高奶牛繁殖率的管理举措

苏万成

科右前旗索伦镇政府  内蒙古  兴安盟  137707

摘要:虽然现阶段我国奶牛饲养规模不断扩大,但奶牛繁殖性能仍低于发达国家,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繁殖问题急需解决,例如发情不规律、授精障碍、流产、子宫炎等。因此,如何提高奶牛繁殖状态、能力和生产潜力,是做好奶牛场繁殖管理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奶牛;繁殖管理;措施

前言:繁殖率是指实际繁殖母畜数和应繁母畜数之比。一个奶牛场的繁殖率高低决定了奶牛场经济效益的高低,提高奶牛繁殖率就是提高奶牛场的养殖效益。

1.奶牛繁殖规律和产犊目标

1.1繁殖规律

对后备牛而言,通常在自身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45%~50%时性成熟;当体重达到成年牛的55%左右时,即可配种;当体重达到成年牛的80%时,是最佳的产犊体重。经产奶牛在分娩后需要时间来恢复自身繁殖机能,为下次发情、配种做准备。通常分娩后2个月内和2~3个月出现第一次发情的概率分别占40%,3个月以上发情的概率只占20%。奶牛分娩一个月后应严密观察母牛的发情状况,便于及时配种。分娩后3个月内配种成功,可以实现一年一胎。分娩后3个月后仍未发情,则需对奶牛进行检查,查明未发情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

1.2产犊目标

妊娠期奶牛需在产房内分娩。养殖场内母牛胎衣不下、产褥热、新生犊牛死亡率、皱胃变位不高于5%,子宫内膜炎低于10%。分娩后3个月内奶牛自然发情概率应达到70%以上,分娩后2个月内空怀奶牛发情、配种概率达到75%以上,一次输精受胎率达到55%以上。

2.提高奶牛繁殖率的管理举措

2.1强化科学饲养

饲料营养水平与奶牛机体健康是提高繁殖性能的基础,营养供应不足或过量都会导致繁殖障碍的发生。妊娠期母牛分娩前、后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奶牛机体代谢疾病,延缓奶牛分娩后子宫恢复,甚至引发子宫炎等疾病。另外,日粮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低、矿物质元素缺乏等,也会造成奶牛不发情或发情不规律,甚至出现妊娠期奶牛流产现象。妊娠期奶牛在分娩前,饲养人员可适当调整日粮中各类营养元素含量,例如,有效提高日粮中钙磷元素的含量,避免奶牛分娩后出现产后瘫痪,胎衣不下等症状。奶牛表情状况是否良好也直接影响其繁殖性能的高低,对奶牛体况进行评分可有效衡量其机体是否健康,不同生长阶段的奶牛体况评分具有显著的差别,通常泌乳后期、围产期体况评分显著高于泌乳前期和中期。前者体况评分可达到3~3.5,后者体况评分应控制在2.5~3.3。不同阶段奶牛良好的体况可有效减少配种次数、缩短孕期间隔、降低泌乳早期体重损失。
2.2培育好基础母牛群

2.2.1对初生母犊的选择

对于体重不达标的,有生理缺陷的,双胞胎牛中一公一母的母犊,应坚决淘汰。

2.2.2母犊管理

母犊出生后应尽快饲喂所产母牛的初乳,处理好脐带的消毒工作,剪除副乳,做好打耳标与信息录入登记工作(如:出生重、身高、出生年月等)。及早补饲犊牛开食料,供给优质干草,以促进瘤胃和骨架的生长发育。母乳的饲喂应做到定时、定量,专人管理,适时断奶。

2.2.3日常管理

做好圈舍卫生、消毒工作,定期驱虫,及时免疫,并对全群免疫情况做好监测。

2.2.4营养搭配制定合理的饲养配方,提供优质干草,保证蛋白、能量、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均衡。促使育成母牛13月龄参配,体况、体膘达标,体重在360kg左右,体高在130cm左右。2.3成年母牛的管理

成年母牛临产前转入单独的产房饲养,提倡自然分娩,适时助产,坚决反对盲目助产,降低因助产造成的产道损伤。

2.3.1母牛产后可以一边肌注“产后康”,另一边肌注缩宫素,条件允许的话,可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体、钙制剂,并给产后母牛饲喂麸皮红糖水,以帮助母牛迅速恢复体力,防止缺钙,加速胎衣的自然排出,子宫尽快复原,减少酮病和产后瘫痪。

2.3.2产后3d,饲喂益母草温水或益母生化散,产后几天,尽量多饲喂优质青干草,饲喂的饲料不宜添加过快,喂量逐渐增加。

2.3.3产后一个月左右,做好母牛的驱虫、免疫接种和修蹄等工作。

2.3产犊期调控

母牛产犊期的调控,需要有计划性的对配种时间和产犊时间进行安排,让牛群结合具体需求合理发展,可以促进销售和生产的协调;牛舍和设备也可以得以合理化利用;避免工作人员发生劳逸不均衡的情况;饲料生产、供应和需求间也会更为协调;能够对母牛繁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合理处置,提高繁殖效率。比如乳用母牛,由于其提供的主要为乳产品或鲜牛奶,因此必须要保障供应的均衡性,母牛同样需要全年均衡分娩。如果只可以满足鲜奶供应的基本需求,一般夏季鲜奶销量不足,所以可以将夏季分娩密度进行适当的调小,秋季之后则调大。这样可以减少母牛的夏季达到泌乳旺盛期的比例,从而提高母牛整体产奶量;犊牛完全断奶以后,还可以借助于丰富牧草资源喂食,这样更有助于其生长发育。针对肉用牛来说,在饲料供应量较为充足的区域,还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物资设备与生产计划等实际情况,确定产犊周期。在气候恶劣与饲料不佳的区域当中,母牛发情一般具有典型的季节性特点,一般在返青后几个月或发情旺盛季节内,因此可以选择在7月份集中配种,并于次年春季初期集中产犊。

2.4适时配种

做好母牛发情鉴定工作,掌握母牛发情特点与排卵特点,实现适时配种的目的,这也是提升母牛受胎率与受配率的有效措施。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因为无法适时配种导致的不孕情况明显多于因为繁殖疾病导致的不孕。国家也规定母牛冷冻精液的配种受配率与受胎率需要达到70%与80%。应当加强母牛发情观察,掌握母牛发情鉴定技术。结合配种间隔时间分布情况,可以对发情鉴定精度进行评定,即每间隔18-24d说明具有良好的发情鉴定效果,每间隔36-46d则说明配种之后首次发情时期已经错过,母牛具有正常的发情周期;每间隔3-17d或者25-35d则说明发情鉴定不够精准或者出现早期的胚胎死亡问题。针对发情异常或者不发情个体,需要找出其根本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还可以选择药物防治方式开展催情处理工作,提升母牛受配率。需要着重观察母牛生产之后的发情状况,通常在母牛生产之后的1-3个发情期内排卵较为正常,更容易受胎。如果生产之后3个发情期依旧无法完成配种,则发情期内的受胎率将会不断降低,此时需要检查直肠,了解发情之后的具体排卵时间,进行适时输精。必要时可以调整性激素。母牛配种结束后,需要及时进行早期的妊娠检查。做好未怀孕母牛复配工作,这也是提升受胎率的关键性措施。

2.5做好奶牛日常卫生环境监控,提高卫生质量

做好奶牛牛舍的卫生工作,牛舍保证经常通风尧杀菌消毒,避免奶牛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疾病。定期检查高产奶牛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奶牛场的繁殖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奶牛繁殖情况,对奶牛场经济效率至关重要。提高奶牛繁殖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做好母牛的科学饲养,保证营养均衡,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与繁殖技术,促进母牛繁殖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祝艳琴,吴佩雨,张凯.提升规模化母牛养殖场繁殖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农家参谋,2022(18):78-80.

[2]杨平平,王晓磊.提高母牛繁殖效益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15):15-17.

[3]马英彬,陶健.母牛繁殖疾病的种类及治疗方法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22,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