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210036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各项发展和建设工作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战略方针,是构建“美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新时代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等有关政策,并结合乡村空间规划建设中的用地分类、空间开发“双评价”等基本工作,从“三区三线”向“四区四线”推进,并将“1+4+ N”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四区四线”规划用地分析、空间开发利用总体布局与管控措施等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为乡村空间规划的制定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空间规划;双评价;理论依据
引言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最小一级,它对乡村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在新的形势下,适时地进行与乡村现实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1、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在十九大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业和乡村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项全国性的重大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人民富足”。通过对这20个词的深刻解读,可以发现其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在乡村空间中的和谐,促进了乡村的产业、人才和文化、生态与机构再生,将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最大化,为生态生活“留白”,重建乡村生活的诗性家园。以“产业兴旺”为中心,以“产城”为重点,要重视发展新业态和新载体,加速建立现代农业系统,推动农民融入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的融资支持。“生态宜居”是其核心所在,体现在生态、人居空间等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态问题,其次才是居住问题。建立人地协调共生的模式,突出地、水、田、林、土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整治,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以“乡风文明”为保证,体现在人居环境中,发掘和继承乡村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古建筑、古树、古井等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强化乡村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保证。“治理有效”是实现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核心。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构建新时代的乡村管理体系,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生活富裕”是实现小康的最终目的,体现在人居环境中。小康不仅要有物质上的丰富,而且要有精神上的需要。
2、乡村空间规划编制重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科学有序布局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等空间,以更好地保护乡村聚落传统的、质朴的、自发的本真状态。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乡村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文化多样性突出,无形中增加了乡村振兴的实施难度,实践中面临多重问题。但乡村本质上是自然、人文的地域综合体,从既注重自然也注重人文、既有管控也有发展、既注重技术也注重政策、既要研究实体空间也关注虚拟空间的角度,分析乡村空间规划编制重点(图1),将利于化解多样性问题[1]。
图1乡村国土空间编制重点分析图
2.1空间规划用地分类
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空间,乡村作为最小一级行政地域,规划的可实施性更为明显,用地分类标准就至关重要。但当前体制下,乡村地区空间规划用地分类尚缺乏统一标准。结合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分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的要求,从空间的视角结合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用地分类尝试对乡村空间规划用地进行分类,通过对乡村空间规划用地进行分类,有效保障乡村规划项目稳步实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增效、生态空间管制提效、生活空间舒适高效、设施空间保障有效”的总体目标。
2.2乡村空间开发“双评价”
乡村不同于城市地区,其自然、人文要素更具纯真质朴性,为充分摸清乡村资源家底,开展针对乡村地区的“五摸清”,即摸清乡村文化特色、农田空间分布、生态环境要素、村庄规模、乡村产业。以此为基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双评价”(图2)。首先,选取乡村地域特色指标,基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灾害等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和指标集成评价以开展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等级划分,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功能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等五个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地势评价、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可利用土地评价等分析生态板块集中度、生态廊道重要性、地块连片度、地块集中度和综合优势度(区位、交通网络等分析),开展生态、生产、生活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空间划分为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区,生产和生活空间分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明确适宜乡村建设(宅基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格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依据[2]。
图2乡村地区空间开发“双评价”流程
2.3乡村地域空间规划内容
2.2.1乡村地域空间规划体系
1)“三区三线”提升为“四区四线”
“三区三线”是以用地主体职能的常态化为基础,但是要确保其主体职能的实现,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设备作保障。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也有必要对设施的用地进行划分。一般来说,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及其他一些大面积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因为面积比较大,所以其设施用地都是以线性或点状的形式出现,通常都是用传统的方式来划分到相应的空间中。“三区”可以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乡村地区则是最小的一类国土空间计划编制层级,侧重于计划的执行、面积较小、设施点多为面。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而且也不能准确地落实到计划中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四区”的概念,分别是村镇建设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生态保护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空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发展乡村工业和细化工业用地,为了促进乡村工业的发展,提高其在乡村空间的布局中的作用,将“三线”中的“工业区区块线”添加到乡村地区,也就是发展新的农业业态和载体的用地界线。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
以“四区四线”为依据,对各种空间要素进行合理的整合,对村庄建设、人口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布局;在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保育等方面,构成了乡村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1+4+ N”乡村发展格局。
2.2.2乡村地域“四区四线”规划
“生产”“生态”“生活”“设施”四种类型的空间,是当前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也是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区“三区”的划分多是以规划为对象,侧重于地块的功能划分。而乡村规模大、农业大、乡村多功能等特点决定了“四区”的分区应当以乡村整体为对象,重点关注农用地利用的细化。
生产空间是指生产商品的地方,包括农业生产、工业园区和矿产等。这一空间侧重于该地区生产空间结构的设计、生产管理的用地位置和规模以及作物生长和养殖地区的布局、创新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工业园区详细规划设计、采矿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以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湿地、江河湖泊水体控制区和沙漠化地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山区坡度在35%以上等。这一空间侧重于各种生态元素区域的修复、管理和保护,以及生态空间的保护级别的分级和保护对策。
生活空间是指为人们提供精神与物质需要的场所,它包括乡村宅基地、各种服务用地等。重点研究乡村住宅用地的规划与改造、安置区的布局、各种商贸及公用设施的布局类型、规模及等级、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业的规划与建设[3]。
设施空间是指各种交通和服务设施、市政和环卫设施、特种设施(公墓),旅游服务设施等。“四线”是指城乡建设红线、基本农田防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工业区区块线。从规划的观点看,乡村建筑的界限是指在规划阶段中乡村建筑的空间界限,也包括了为乡村今后发展所保留的空间界限。从保证食品安全的观点来看,基本耕地红线是一条永久性的基本耕地保护区,指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划定的一条防护线,园区块线是以农业新形式和新载体为界限的一种新型农业形态。
2.4空间规划项目占地分析
规划项目是指生产、生活和生态,在设施四大类空间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各类建筑工程,通过 ArcGis软件,将乡村地区用地总体计划与工程计划图纸相结合,得到各个工程的用地种类和规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两个区域进行空间规划的矛盾程度进行对比,将相吻合的部分纳入当前的计划中,相抵触的部分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长期的计划,若涉及到了永久基本农田,则要进行调整[4]。
结语
乡村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整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国家重大事业单位的调整,全国各地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指引下,主动制订符合地区特点的土地利用政策,构建上下贯通的系统,有效推进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乡镇一级土地空间规划的实践,以及基于经验的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针对乡镇一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必须从"自然-人-业"的协调入手,反映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章莉莉,陈晓华,储金龙.我国乡村空间规划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20,24(6):61-67.
[2]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2022,53(7):365-371.
[3]冯健.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73-148.
[4]王大伟,戴军,陈斌.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开发与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东海县温泉镇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23,31(8):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