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探讨-以昆山花桥青青家园旁绿地提升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2

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探讨-以昆山花桥青青家园旁绿地提升项目为例

范晨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分公司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文章通过对作者实际参与昆山花桥一城市公共绿地提升项目为实例展开探讨,探寻中国城镇化进程“微更新”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类项目的建设新模式,结合实际展开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微更新;城市公共空间;存量绿地;

正文:

城市更新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城市总老,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的需求总是在提升,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地对进行回顾更新近几年来风景园林专业的更多的工作焦点都是围绕着“城市微更新进行的。

  1. 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

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存量时代,住建部明确提出禁止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开发,鼓励城市“微更新”,渐进式的局部微更新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模式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共同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五年规划,城市更新的重要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城市微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城市建设理念的革新即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用绣花针般的功夫,改善存量空间的环境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享受从而实现区域振兴的整体目的。

  1. 城市微更新的主要对象

对于风景园林学科而言,城市微更新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一些废弃或者边缘化的公共空间,例如无人问津的绿地、年久失修的公园、被遗忘的老旧建筑、高架桥下空间等。这些被忽略的“金边银角”,未被好好的挖掘空间潜力,无法的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使用。

本文的项目实例就是街旁暂未开发的存量绿地,在微更新后成为了受周边居民欢迎的公共空间吸引人们前往参与社交生活,激发了周边社区的活力

  1. 项目实例

3.1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江苏省昆山花桥,地块北邻光明路商业生活轴,南接城市主动脉绿地大道,西侧紧邻青青家园小区配套停车场,占地约1.3万平米。地块周边多为住宅及学校用地,人流量较大。地块西南一大片为密林区,东北角为色叶林带,其余为空地。

3.2更新前存在的问题

地块改造前做为典型的城市存量绿地,荒草丛生,裸土严重,无人打理。虽然周边生活气息浓重,但由于没有合理的设计及功能空间营造,居民无法对其进行利用,使得地块在满是居民城市中心荒废着。本次更新旨在充分挖掘该地块潜力,将其更新为周边居民家门口的休憩和共享空间,让这块荒废的城市存量绿地能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人们在城市中拥抱自然的理想去处。

3.3更新策略

设计前期充分考虑光明路沿线界面的视觉感受及周边居住适用人群需求和动线分析,将地块的西北角作为重点提升区域,西南密林区为一般提升区域。

项目以优化生态基底、植入活力元素、营造森林气息为主要设计思路,结合场地内现有的生态资源以及大片林带,加入游憩步道及儿童活动空间,通过增加各类景观元素及植物梳理,营造出独特的场地氛围。

前后对比

设计策略一:优化生态基底

场地现状生态基地较为优秀,有丰富的植物及土方资源。设计以保证场地内部土方平衡为前提,结合景观视线及使用人群活动设计对局部地形进行梳理,形成高低起伏的地形,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堆坡处用组团植物进行美化造景,围合活动空间。洼地处则融入下凹绿地及雨水花园等海绵系统,兼顾观景与活动功能的同时,改善场地及周边的城市局部水环境,营造了一块会呼吸、会喝水的公共绿地。

设计策略二:植入活力元素

场地西北角作为人群到达使用最便利的地块,现状地势平坦,后侧有茂密的背景林。设计用一条透水混凝土休闲步道连接场地西北入口并穿行密林,贯通整块场地。步道内侧设有大草坪空间及趣味活动场地,并将一系列森林氛围的原木无动力活动器械植入其中,为周边居民孩童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休憩游乐场所;互动小品与植物交相呼应,居民能在不同的板块和空间中自由探索。沿着休闲步道可到达活动空间后方的海绵区及密林区,步道沿线设置了丰富的休憩座椅及科普标语,采用最低密度的功能性照明,让人们在漫步中远离城市的喧嚣,探索沿线的自然元素。这一系列活力元素的植入让该区域成为居民放松身心,补充能量的“元气绿地”。

设计策略三:营造森林气息

项目整体的植物风貌着重通过增加植物品种来提升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营造森林的生态氛围,形成有别于城市的独特场景体验。路口界面处用地形和精致的花境植物组团,提升界面形象和绿地品质,打造有昭示性的入口空间。场地内部空间则着重还原城市森林的生态自然气息:原位保留现状大部分乔木,仅移除局部长势较差或已枯死的;梳理现状林带林下空间,遵循“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弃用传统的规整绿篱状的下层地被,自然种植蓬松丰富的花灌木,强调生态、自然,打造多种生境类型的森林绿化体验空间;搭配海绵下凹绿地及雨水花园内的耐水湿植物 ,营造一处能够让人在城市中感受森林氛围的街角公共绿地。

3.4建成效果

本项目于2023年3月启动前期设计,7月进场施工,并于同年11月竣工。

项目虽然占地面积、建设规模、资金投入都比较小,但建成效果极佳。项目建成后的取名为“元气森林”,已成为深受附近居民喜爱的一处公共开放空间,更新后的“森林”可休憩、可运动、可随意进出、可携老带幼,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的需求,创造了运动休闲的社交空间,打开家门走几步就能到绿色森林,吸引人们前来活动、社交,大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居住幸福感。项目建成后受到管理者、设计者、使用者和其他相关主体的一致好评,是对于城市现有存量绿地空间更新的一次有效探索。

  1. 项目经验总结及思考

本项目设计前期充分调研了周边居民的行为习惯,切实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创造适合居民生活的空间环境巧妙利用场地现有的生态资源,设计审慎、适度的“轻介入,巧提升”。考虑到项目建成后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使用又极其频繁,设计采用了成熟且低成本的材料,造价和工艺合理、材料耐候性好、便于清扫打理,不仅缩短了项目施工周期,减少施工期间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低了项目的整体成本。同时也选用低维护的植物品种,充分考虑了生态可持续性、有效延长了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寿命

项目建成后不仅创造了一个好看的景观绿地,也营建了一个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使得这个原本荒废的城市绿地成为区域的活力点,让周边居民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从而激活周边社区的活力。期待后期这块“城市森林”可以影响更大范围,促进城市空间的更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菁.城市更新如何落地国家城市更新协调实践探索[J].经济,2022,(12):58-60.

[2]陈敏.城市空间微更新之上海实践[J].建筑学报,2020,(10):29-33.

[3]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06):8-12.

[4]宋若尘,张向宁.口袋公园在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