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30683199012242017
摘要: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在市政工程中,对给排水管网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其在城市的正常运转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政给排水管网规划建设复杂,若管网配置不科学,会降低给排水工作效能,甚至会造成城市内涝。为此,要想促使给排水管网高效运行,需高度重视给排水管网优化布局,科学规划管网,完善管网系统,全方位提升给排水管网的功能适用性。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管网;优化配置;设计
引言
常规的给排水管道的设计中,采用水泵-水箱的方式来实现管道工程的设计,这种方法会造成工程成本费用的增加,因此对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设计进行分析。
1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设计问题
1.1给排水系统的统一配置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步伐,而新旧给排水系统的融合需要进行统一配置,现在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完全做到均衡发展,例如,重视房屋建筑的规划建设而轻视市政工程管线规划、重视道桥工程建设而轻视工程管线配套。而且给排水管网更加密集,新旧管网的衔接往往因为自身工艺的差异性,在施工过程中也面临着衔接的问题。此外,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和气候差异,给排水管网配置同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及其他配套设施并不完全契合。因此,在新系统建设前需要对给排水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管线的连接尽量简单,降低维护的成本,方便现场人员的管理,减少对居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
1.2给水系统
纵观实际可以看出,市政给排水的设计工作却没有做到同步,给水设计已经无法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最终导致给水系统难以正常运转。其主要原因就是设计工作者没有形成正确的理念,设计思想被局困于某一范畴,没有全方位考量,最终导致水系统的设计工作与实际需要不符。如材料的选择不恰当、线路设计不合理等,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实际生活造成影响。
1.3排水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传统给排水设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较多,一旦给排水系统无法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就会给城市居民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给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但通过对部分城市的调研和分析可知,仍有很多老城区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例如,某城区的一条道路为临时修建,该道路的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未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导致雨水难以顺利排走,只能滞留在道路上,加之道路还存在一定的坡度,当雨水全部聚集到最低点后,该位置的积水十分严重,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2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设计措施
2.1优化现有系统整体规划
要优化现有的给排水系统布局,需要事先保证系统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必须符合当地的排水规划,并应考虑到后续城市发展的需要。设计人员需要对拟建设管网周边原有设施进行充分调查,综合衡量附近水源、地形等因素,因地制宜设定相关的管网配置与施工方案,在确保供水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给排水管网铺设的工作量,这样也为日后的运营维护提供了条件。管网布局的设计需要按照针对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原则进行。另外,考虑到部分地区给排水管网老化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提前规划,要准确有效地协调给排水管网规划和旧城区的改造计划,以节约成本。针对内涝严重的部分地区,要密切关注暴雨强度相关数值的修编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预留排水工程需要的冗余度。
2.2给水系统设计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首先就应该更进一步优化给水系统,在全方位掌握城市后续的发展规划、运转方向的前提下,为城市运作所需要给排水系统优化升级留出空间,最大程度达成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市政统一供水,为城市发展打下基础。其次,在市政给排水项目中,因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是不匀称的,因此在实际设计给水系统时,工作人员必须应该依据水质的特性规划不同方案,以此实现水源配置最优化。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该科学设计城市中各个区域与城市周边的给水系统,有效平衡水源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在实际设计中:首先,工作人员应该评估用水量,包含生活用水、工业水、畜牧水等多个方面,还应该分析城市周边环境的河流流量问题。其次,应该考量水源质量,持续优化供水的水质,保障广大群众都可以饮用到安全健康的供水。同时,在供水进程中,不能因为人们对水源的需要量较大,就随意开采地下水资源,如若过度开发地下水,将会导致地面产生坍塌的情况,为人们的生活与安全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在设计供水系统时,必须全面考量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保障水资源地科学利用与供水质量,符合人们实际生活与城市发展所需,切实达成给水系统向着集成性方向转型,持续提升给水管控能力,推动城市发展。
2.3完善给排水设施
在规划设计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时,要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导向,(1)综合运用自然水体,即路面上的雨水要得到充分利用,这要求完善绿池设施,将其设置到道路红线外侧,同时铺设LID设施,确保绿池和LID设施能够有效处理并利用雨水,最大限度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2)避免雨水大面积滞留,防止淤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排水口+雨水管道”的施工模式,提高路面排水的通畅性。另外,还要根据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等,统筹设计路横断面以及相关排水设施。(3)市政道路LID设施较多,包括渗透滞留设施、雨水转输设施以及调蓄净化设施等,不同设施适用场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4海绵设施
(1)透水铺装。按照渗透的原理,可以把透水铺装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材质本身就具备渗透特性,比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另一种是使用透水的制作和铺装形式,比如嵌草砖等。在过大、过重车辆的碾压下,掺有草砖块的水泥板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位置偏差,故不适宜安装在车流量较大的地区。可依据特定的场地条件及景观营造需要,来设定各种类型的透水路面。(2)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带)。传统的城市雨水防控管理和内涝治理主要依靠大型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其缺陷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对雨水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加,一种新型的雨水管理模式——下凹式绿地逐渐受到重视,该模式将城市雨水治理工程与城市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渗坑、渗渠、渗透塘。渗坑、渗渠、渗透塘等均为一种用于城市回补地下雨水的渗透系统,它的构造相对简单,以渗水渠为例,即在凹陷的渠道内填入卵石并在其中掺入部分细沙以及碎石块起到简单的过滤作用。这种相对简易的设施能够大大增加城市降雨后雨水在土壤中的渗透效果,提高较深层土壤的含水量,但同时也会改变土壤内原有的受力结构,因而可能会对城市内的道路或建筑物的地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修建防渗工程时,工程人员必须对该地区的土质状况作详细的考察,才能合理地布置防渗工程,以免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结语
作为基础性设施工程,市政给排水管网需时刻保持稳定运行状态,若给排水管网出现问题,必须立即反应,及时修复。通过统筹布局,充分结合地域实际状况,以动态化发展布局对给排水管网进行优化处理,进而增强整体给排水管网应急能力,使其保持稳定运行,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市政基础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祖焕.研究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22,20(12):79.
[2]邹婷婷,赵建伟.分析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输水方式的选择及管网分区方案[J].居业,2021(11):25.
[3]王志富.顶管技术在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3(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