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结构的供需失衡和矛盾突出导致当下的就业竞争格外激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着“慢就业”现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求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大学生毕业后求职进程放缓,未就业状态的“慢就业”现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有演化为“不就业”的倾向。本文试图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就业,改善大学生被动、消极的就业情绪,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在所有就业群体中,高校毕业生成为被关注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全球化加之疫情影响下,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不够,就业创业形式日趋复杂,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编等编制类考试水涨船高,而非编制类岗位如企业、教育机构等则鲜有人问津,毕业生就业方向出现严重不平衡态势。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毕业生加入“慢就业”行列,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较大挑战。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背后的成因探析
“慢就业”指高校毕业生中,部分群体在毕业后或毕业季到来之际不着急找工作,对于求职一拖再拖的现象。“慢就业”现象的不断蔓延会导致社会外部和高校内部就业严峻、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人才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目前,毕业生“慢就业”背后形成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成熟,“跟风就业”
近年来,每年高校“毕业季”都被成为“最难就业季”,对就业形势认知的不清晰导致学生对岗位及自身能力缺乏基本认知,就业观念固化。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一毕业就能找到稳定收入且薪资较高、较为体面的工作,更倾向于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完美主义心理,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对自己的能力有明确认知,导致自身错失合适的就业机会。“慢就业”的思想根源便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往往会盲目选择跟风考研考编,引发“慢就业”问题。大学生活为集体生活,在集体环境下,个体的选择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这种从众心理会对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判断产生较大影响,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例如,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考研”“考编”热火朝天,“铁饭碗”概念深入人心,而这类工作所需的备考周期较长,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便有部分高校毕业生为备考加入到“慢就业”的队伍中来。同时,由于在大学的“象牙塔”中社会经验缺乏,部分毕业生未能练就适应就业强度的本领,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因而不能练就过硬的就业技能。
(二)就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协同能力不足
在高校中,就业教育往往存在着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毕业生去选择“慢就业”。一方面,部分高校仅仅面向大四毕业生开展就业教育工作,且时间与毕业季求职时间相冲突,导致就业教育成效不显著、毕业生不重视,也导致非毕业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被忽略。短时间内,毕业生无法练就成熟的就业心理,也无法提高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这种临时性就业教育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其选择“慢就业”的心态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教育仅以系统讲述为主,多依靠单一的活动和课程试图引导毕业生作出正确职业选择,内容较为浅显,实际帮助也较为有限,不能很好地融入“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中。同时,承担高校就业课程讲授任务的老师多为高校辅导员,辅导员本身工作内容纷繁复杂,无法抽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慢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出正确职业选择,缺乏相关的培训资源,也不能及时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在毕业季辅导员处理的事情较多,极有可能“一刀切”对所有毕业生提供相同建议,而不能因人而异地对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导致毕业生产生“被忽视”“被边缘化”心态,从而选择“慢就业”。
(三)市场竞争大,校企供需不匹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人,2024年预计毕业人数则达到了惊人的1179万人。毕业生数量的庞大导致毕业与就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失衡,竞争激烈,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渠道。同时,当前就业市场和行业结构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在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领域,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就业机会广泛;而在一些传统行业如制造业等,就业机会较少。当前,市场需求和毕业生专业背景的匹配度形成较大矛盾,高精尖人才的缺乏助推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从国际大环境而言,中美贸易摩擦、俄乌战争等不稳定因素导致全球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平稳放缓,政策调控快使得企业资金链不稳定,无法保障公司正常运营,岗位空缺不多,只能在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中“优中选优”,导致毕业生就业积极性较弱。
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应对策略探析
(一)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避免盲目
“跟风就业”。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教育队伍,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就业形势,清晰自我认知,找准自我定位,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进行就业。鼓励学生依靠自身家庭条件、专业素养、学习能力,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调整就业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因就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带来的挑战,避免因过于自卑和压力太大导致的“慢就业”。同时,应当加强多途径宣传,通过对基层就业、服务社会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为毕业生就业决策提供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正确看待就业意向,突破就业局限,形成合理就业期待。
(二)多方合力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高校和毕业生的问题,更要发挥社会、家庭的育人合力,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一方面,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可以以辅导员为依托,建立起家校合作交流的平台与联络机制,引导家长发挥监督和督促子女就业的作用。高校还可以通过就业分享、课程辅导等转变家长观念,引导家长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成为就业教育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开发社会资源,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企业和学校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双赢的战略举措,切实以“实践”和“实训”为中心切入点推动高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三)建立“长效化”就业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为更好应对就业压力,政府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堵点痛点”,建立长效化机制。通过“筑巢引凤”加大招商投资力度,扩大就业容量,推动企业和毕业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高校则应当把握好“三全育人”常态化制度,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毕业生育人工作,注重育人实效,通过耐心、细心和爱心督促高校毕业生以崭新面貌接受时代考验,做好榜样激励作用,构建新的就业发展格局。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学校生存和发展,“慢就业”作为一种特殊就业行为,应当给予审慎对待,防止其演化为“不就业”。通过加强就业观教育、家校社联合发挥育人合力、建立“长效化”就业机制等有效举措,可以针对性改善“慢就业”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华涓. 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02): 88-90.
[2]李晓华, 张紫璇.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之就业观教育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 (01): 93-99.
[3]陈丽珊.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 (06): 27-30.
[4]范亚文.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J]. 数据, 2022, (05): 120-122.
[5]丁春霞, 殷丽萍, 张慧.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毕业生“慢就业”[J]. 中国就业, 2024, (02):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