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分析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效果

张媛媛

绵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究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抽取近一年内(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在基于不同护理方法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观察效果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干预,相较于单纯常规护理能够进一步提升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改善效果

分娩后的女性,易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主要的表现为尿失禁、子宫脱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当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孕妇产后加强对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症状,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能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效改善肌肉张力,增加治疗效果,对患者提升生活质量和改善以后都有重要的意义[1]。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效果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近一年内(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60例,在基于不同护理方法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大36岁、年龄最小22岁;孕周最长40周、最短38周;文化程度:小学文化5例、初中文化7例、高中及以上17例;研究组中年龄最大36岁、年龄最小22岁;孕周最长40周、最短38周;文化程度:小学文化6例、初中文化7例、高中及以上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护理人员应告知并引导患者有意识的对其耻骨—尾骨肌群进行收缩和放松训练[2]。(2)帮助产妇采取平卧位,并在头部下方垫软枕。(3)指导患者稍开双腿,进行排便和排尿的模拟训练,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放松锻炼。(4)在训练完毕后,指导产妇对盆底肌进行缓慢的放松。(5)当在一定时间内采用自主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效果不理想或完全没有效果时,应及时放弃,选择生物反馈治疗仪协助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6)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生物反馈治疗仪的具体使用方式:将生物反馈治疗仪的探头放置在阴道内,这时探头会对盆底肌肉收缩情况进行信号反馈,并显示在仪器屏幕上。产妇可以根据仪器反馈的盆底肌肉收缩情况来调整盆底肌锻炼方法。(7)在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仪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一应每周坚持进行两次;其二护理人员应当向产妇讲解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的目的和内容,对患者感到疑惑的问题及时耐心的解答,从而有效的提高产妇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其三,需要告知患者在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在产后一个月内不进行重体力劳动、避免盆浴、避免久坐;其三,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主动的沟通,通过对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指导和重要性讲解及时缓解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尽可能增加患者对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积极性,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有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描述,两组之间差异的比较用x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

在盆底肌功能恢复方面,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n(%)]

组别

例数

1级

2级

3级

4~5级

3级以上

对照组

30

6

10

9

5

14(46.67)

研究组

30

4

6

12

8

20(66.67)

X2值

/

/

/

/

/

7.793

P值

/

/

/

/

/

0.003

2.2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表[n(%)]

分组

n

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

总发生率(%)

研究组

30

1

1

2(6.67)

对照组

30

3

2

5(16.67)

X2值

/

/

/

2.187

P值

/

/

/

0.025

3讨论

生产及怀孕是女性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产妇生产后盆底松弛,对排尿功能造成影响。并且子宫变大,增加盆底组织压力,并且生产过程中由于肛提肌撕裂等原因损伤骨盆,对患者盆底功能造成影响[3]

患者如不及时实施恢复性训练,可对其膀胱、直肠、子宫等器官正常解剖位置造成影响,无法对子宫、直肠等有效承托,加重患者不适感及疼痛感。为提升及恢复患者盆底功能,避免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等情况,需实施有效的护理及科学治疗。盆底肌康复训练是一种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重要训练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及相关症状。在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康复效果。研究显示,使用盆底肌康复训练和常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获得更佳的锻炼效果,并且降低护理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经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给予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相较于常规护理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苗记凤.盆底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0):139-142.

[2]夏小华.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4):3492-3493.

[3]田晓红,薛卉.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价值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3):3352-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