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溪贵华

兰坪县通甸镇黄木完小  云南怒江671402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面临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挑战。为实现此目标,教师须紧扣学科核心内容,把握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实教学手段、构建生动课堂以及强化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进而助力信息素养的有效养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要的基础能力并综合体现了许多要素。它赋予人们应对信息社会变化的能力,并掌握各类信息技术。小学阶段旨在培养学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重点在于如何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交流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信息素养涵盖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利用能力三大层面。其中,信息收集能力包括多途径获取信息,例如看电视、上网或听广播等;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涉及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使之凝结成自身具有的信息;至于信息利用能力,即如何巧妙地运用所获取的信息。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路径探析

(一)组织信息搜集活动

搜寻信息作为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的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依据特定任务需求,在相关网站上收集相关信息,从而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相应地,教育者可按照情报技术课程的特点设定任务,组织学生有序地收集信息。以“精彩电子刊物的诞生”为例,此课程分为电子刊物构造、生成程序及电子刊物和电子小报相比的优劣势三大板块。教材虽提供了相应的知识点,但是为了确保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实践。在课程之前,老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同学们利用上课前的时间,通过网络探寻电子刊物构造、生成程序及电子刊物和电子小报在哪些方面能互补,安全使用网络并拒绝涉及不良信息的网站。搜寻完毕后,必须进行信息整理,以文本形式发送给老师。如此,学生便有可能主动参与,利用网络广泛收集信息。有了老师的提示,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就可以坚持安全的原则,前往安全的网站收集信息。在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能逐渐熟悉与电子刊物有关的知识,形成最初的认知。在整个课程中,学生通过各类收集活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培养信息意识并提高了信息道德修养,为进一步提升信息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推动信息文化建设,塑造学生文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信息文化的延续,着重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既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也能将理论切实运用于实际,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感知到了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与丰富内涵,从而增强了自身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务必借由文化知识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强化对信息技术理论的领悟,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模式。举例来说,在讲述《认识计算机》课程时,可以从计算机的历史出发,重点关注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这样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计算机带给生活的便利和影响,促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教师可以设置以“多彩纸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电脑制作纸艺品。当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时,学生不但可以独自完成任务,甚至可能依据问题产生新的见解,启发更深层次地思考。同样,在教学《网络文明小公民》课时,为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交流等双向环节,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得学生认识到网络文明的重要性。

三、组织创作活动

创造力不仅是学生汲取信息科技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路径之一。当学生在信息认知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进步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希望参与到创作实践中去。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自如,转化成实际操作技巧,进一步提升个人信息技能水平及信息素养。为此,教师可适当在校内组织各类创造性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以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飞翔的风筝"为例,我们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进行这一选题的创意创作。首先,我向学生发布了一项挑战性的任务:“借鉴你们心目中的风筝形象,运用此刻所学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电脑上加以表现。”此任务激起学生们的创作热情,每个人都积极调用想象力,表达出自己期望绘画的主题。然后,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术,借助电脑平台,将脑海中的想法真实呈现出来。在学生绘图期间,教师应对学生加以适时的辅导,助其顺利完成作品。通过此次制作风筝的创作实践,学生对风筝的制作产生浓厚兴趣。在适宜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新的任务:“请学生登录可靠的网络资源,收集有关风筝制作的详细信息,再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设计出一份完整的制作方案。”接到这项任务后,学生们严格遵守安全上网规则,在绿色无毒的网络环境下收集有关资料,仔细研读,各方面深度理解了风筝的制作原理。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准确呈现风筝制作流程。完成思维导图后,部分学生主动将成果传送到教师端,供他人查阅并评价。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全面掌握风筝制作方法,也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养。整个过程中,创作活动不仅丰富了信息科目的教学内容,更鼓励学生在具体场景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信息技能。

结论

总的来说,教学环境、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该以现实情况作为出发点,立足于常规教学工作,选择合适的策略,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实施多方面平等的教学评估,以此促进学生在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最终提升学生的总体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懿行 . 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J]. 学苑教育,2022(8):24-26.

[2]杨岚 . 基于信息素养优化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探讨[J]. 智力,2021(2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