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人民医院 山西运城 043800
肺结核这个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在如今医学进步的背景下已经变得不再可怕。但是关于肺结核的传染性问题,很多人仍然存在疑虑和误解。本文将深入探讨肺结核的疾病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这一疾病。
一、肺结核基础知识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但并不是所有肺结核患者都具有传染性;只有痰液中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此类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会被感染。
肺结核常见症状包括:全身症状方面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呼吸系统症状方面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咯血:约1/3—1/2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呼吸困难:多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胸痛: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可引起胸痛,随呼吸运动和咳嗽加重。
二、肺结核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是肺结核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消化道传播:较为罕见,患者摄入未经巴氏消毒的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也可能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如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呼吸道传播给新生儿。
接触传播:在某些情况下,结核分枝杆菌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播。例如,健康人的皮肤有伤口并接触到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体液,可能会发生感染,但是概率较小。
易感人群:对结核菌自然抵抗力的因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社会因素。
三、肺结核的预防与控制
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肺结核患者,并避免接触。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降低传染性。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也要定期进行复查,确保病情不复发。
切断传播途径:肺结核患者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避让他人,不随地吐痰,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还要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定期开窗通风。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此外积极提高身体免疫力也是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措施,要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均衡、适当锻炼。
四、肺结核的诊断
肺结核的部分症状容易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混淆,因此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与检验后再进行确诊,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验等。
首先,病史和症状体征是诊断的重要线索,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与肺结核患者的接触史,这是判断感染风险的重要因素,还要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发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症状的出现和持续时间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
影像学检查在肺结核的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胸部X线检查是常规首选方法,它可以发现肺部异常阴影,从而提示肺结核的可能性;此外CR以及DR等新技术能增加图像的层次感和清晰度,有助于更准确地发现和定位病灶。CT检查则能更精细地显示肺部病变,对于肺结核的诊断以及与其他胸部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病的主要方法。通过痰涂片或痰培养,可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从而明确诊断;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常用于支气管结核和淋巴结支气管瘘的诊断,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病变,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也是常用辅助手段。结核菌素试验广泛应用于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结核病诊断有参考意义。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则能更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其特异性明显高于结核菌素试验。
五、肺结核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是肺结核的治疗措施,临床中需要联合用药以确保彻底杀灭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药物主要有:
异烟肼(H):可以抑制结核杆菌的核酸合成,干扰其复制过程;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此外还具有抗炎与抗过敏效果。
利福平(R):与DNA依赖的RNA多聚酶β氧单位牢固结合,抑制细菌RNA的合成,从而阻断RNA的转录过程;优势在于是脂溶性,更易于进入细胞内杀灭敏感细菌;此外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均有抗菌活性。
吡嗪酰胺(Z):在酸性环境下具有强大的杀灭结核杆菌作用;能够渗透到吞噬细胞中,杀灭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可增强其他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如异烟肼和链霉素。
乙胺丁醇(E):此药物可以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和杀灭结核菌,通过干扰结核杆菌的蛋白质合成起到抗菌作用,具体体现在阻断结核杆菌RNA聚合酶的功能,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链霉素(S):此药物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通过干扰氨酰-tRNA与核蛋白体30S亚单位的结合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结核杆菌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但主要对细胞外的结核菌有效。
左氧氟沙星: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结核杆菌的DNA复制及合成来达到杀菌目的,优势在于在机体内广泛分布,对结核杆菌具有全面杀菌作用,可作用联合用药中补充治疗。
莫西沙星:属于第四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抗菌机制为干扰DNA拓扑和DNA复制、修复和转录中的关键酶,即拓扑异构酶,此药对多种微生物均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阿米卡星: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以及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可作为二线药物使用。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首次治疗就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以预防耐多药肺结核的发生。治疗疗程应持续6~9个月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根据药物灵敏度的结果调整药物数量以及种类。治疗过程要进行全程督导,以期提高治疗依从性,保证规律用药,提高治愈率。抗结核药多为顿服(一日药量一次服),可形成血中药物的高峰浓度杀菌较强,优于分次用药且简化用药次数,有利于坚持规律用药;抗结核药对神经系统和肝脏等器官有毒副作用,常出现肝毒性、关节炎、尿液变橙色、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并定期复查
(二)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大咯血肺结核患者可以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难治性空洞性肺结核,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结核等。由于手术通常需要切除部分肺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需要在术后注意伤口感染、肺部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三)营养与支持治疗:
肺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以提高免疫力,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摄入足够营养。
六、对肺结核的认知误区
由于肺结核的传染性以及治疗繁琐等情况,部分人群对其存在错误的认知,常见有:
(一)只要接触了肺结核患者就会被传染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结核病都具有传染性。开放性肺结核(主要指涂阳和空洞性肺结核)常常具有传染性,而肺外结核病(如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病等)则不具有传染性。此外,结核杆菌侵入体内,潜伏期约4~8周,仅于抵抗力低下时方始发病;在结核菌感染的人群中,一生发生结核病的机会仅为5%~10%,所以普通人不必过于担心接触传染结核病。若是密切接触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可以预防用药或观察,并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必过于担惊受怕。
(二)只要接种过疫苗就不会再被传染疾病
结合疫苗是一种减毒活菌苗,只可接种于未受结核菌感染者,可使其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但其保护力并不是终身的,一般只有5~8年的免疫力,之后随着疫苗的抵抗效力降低,患结核病的风险会出现升高。
(三)症状好转后可以停药,复发后可以继续上次用药
结核病经过治疗后症状虽然能缓解甚至消失,并不代表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完全被消灭,一旦擅自减药或停量,则很容易导致复发,需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治疗。而复发后擅自用药,不仅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还会导致耐药的发生,因此需要及时就诊并根据新的检验与诊断结果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