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 减负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1

学会观察 减负增效

王炳瑜

象山县文峰学校   315700

小学生天生好动,天性好奇,他们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探究物体的本能和需要。但很多学生因受到其年龄和经验的影响的观察方法欠缺,科学观察能力低下,降低了观察效率,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直接影响学生对探究对象本质规律的发现。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常用的几种提高效率的观察方法:

策略1:借助工具观察。人们肉眼的观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怎样放得更大》一课,如果让学生肉眼观察人民币,学生只能看到常见的图案和数字,在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中间引进一个观察仪器——放大镜,于是观察者就可以通过放大镜看到缩微的文字,再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就可以观察到更小的图案,原来人民币上一个个的小点都是数字或者文字。除了观察物品,还可以用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植物叶片的气孔构造,动物组织结构;用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日、月星辰等。运用工具观察,使人的感官得以延伸,使观察者的视野由日常生活,拓宽到宏观世界、宇观世界,也可以深入到微观世界,扩大了观察的范围和深度。

策略2:借助介质观察。小学科学课堂的观察活动中,部分的观察活动很细微,现象也不明显,学生观察时往往只看到粗略的表象,难以发现事物变化细微的地方,达不到课堂观察需要的效果。如《声音是怎样的产生》一课的教学观察活动中,有的物体的振动是明显的,有的振动很微弱。那么“是否所有物体产生的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呢?”在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中,分别借助介质放大现象:把振动的音叉放在水面,溅起大量的水花;把泡沫颗粒放在发声的喇叭上,泡沫颗粒纷纷跳起“舞”;敲击鼓皮,放在鼓皮上的乒乓球跳得老高……这些方法使原来表现不明显的现象变为明显,学生纷纷效仿,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确切的印象,加深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

策略3:在推理中观察。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摸得着、看得见、闻得出、感觉得到的事物和规律,他们比较好理解,而对于抽象事物和规律的接受,相对比较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当换位思考,运用观察策略,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事物,得到事物较全面的、深入的印象的方法。如教学有关空气的内容时,学生总认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什么也没有”。为改变学生这一思维定势,可以设计了以下方法观察:让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摸摸鼓起的塑料袋,手有什么感觉?在水面放一小片塑料,用透明的塑料杯把塑料片倒扣在水底,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在塑料杯底部戳一个小洞,观察思考冒出的气泡来自哪里?用吹管向倒扣在水槽底部的塑料杯吹气,观察空气慢慢占据塑料杯……这样通过边推理思考“”边观察,学生就乐意接受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

    策略4:在比较中观察。自然界中有些事物,属性相同,但外形差异很大,学生很难理解。针对这一点,在进行区别不同类事物(现象)或同类事物(现象)的观察时,可运用比较观察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动物的卵》一课,在让学生观察蚂蚁、鲫鱼、乌龟、鸡、青蛙的卵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首先看它们的外形特征,尝试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就会很容易的看出它们的异同,如软硬、大小、透明程度、出现地域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寻找(卵)共同点……在这种寻找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观察过程中,不断刺激观察者系统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加深对事物和概念的认识。

    策略5:在模拟活动中观察。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有一些自然现象在生活中学生是不易观察到的,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容易产生偏差,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模拟实验,将大自然的现象在课堂中缩影重现,这既校正了学生爱认知偏差,也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如研究岩石的风化《风的作用》时,让学生观察敦煌地区地貌图片,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变化?”大家知道,在岩石风化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个变化过程又是很缓慢的,学生很难感受。为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透明的实验箱。箱子一端是一块花泥,另一端放一个吹风机,用冷热风交替吹花泥,不定时从吹风机上方撒一些沙子。一段时间后观察花泥的形状和实验箱底部积沙情况,引导学生同大自然相联系,这样,模拟实验就轻松地突破了“风对岩石的影响”这个难点。

    科学课教学中的观察方式还有很多,如反复观察、重点观察、长期观察、定性定量观察等。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也不能仅仅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观察的内容,以及观察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综合运用,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