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5
/ 6

痰   源

柏炎

深圳晟淏创业孵化器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518000

关键词:痰;筋膜;脂肪组织;病毒;热熨敷

一、中医论痰及痰之根源

1、《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论生气之本与痰源,为中医古籍早期痰源论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之开篇论述了自古以通于天气为生命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阳气似太阳如轨,如运行失常,便会折寿而不康。而头又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如受困于湿邪,就像戴了帽子,湿热相合如油裹面,黏结体内不散,阳气无法正常运行,以致大筋缩不能伸而拘挛,小筋失养松弛而痿弱。人之阳气养神则精慧,养筋则柔软;如腠理开阖失调,寒邪乘入,乃生炎脓(痰)之通道;(痰)入经脉,阻滞于肉腠为臃肿,俞穴之气阻滞相关脉络而出现情志征象;(痰)致营运不畅,阻逆于肌肉腠理乃生臃肿;大汗无法排除(痰淤),身体与阳气损耗,导致穴、俞闭塞,会发生风疟。【1】

此为中医早期痰源之论。

2、《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述“痰饮”之复杂并分类

仲景医圣不仅首次提出“痰饮”,并对其进行分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2】

由此可见“痰”所致之病无所不在,其苦遍及周身。若痰患非自上而下,系脏腑、肌肉、腠理皆生痰,则对症施治必能根治;而实则不全然,说明脏腑、肌肉、腠理皆具化(运化吸收)痰之功,而痰源不断,故不能愈;唯源头断者(或源头施治),愈也。

3、《丹溪心法》与《金匮钩玄较为全面论述痰证及其辨证论治理论与经验之著作

丹溪先生论述百病多有兼痰,因痰之疾患表现于诸多方面:胁下、膈间、胃中肠间、巅上末下、皮里膜外、肌肉腠理、四肢、结核在咽喉、稽留上焦中焦、下渗膀胱、痰占血海、瘀滞经隧等【3】【4】。可谓识明智审、条分缕析。

余等皆知如今伤及脏腑之手术亦不足半月拆线;而皮里膜外、肌肉腠理之顽痰难除。其皮里膜外、肌肉腠理乃至脏腑惟擅外伤之愈?独不擅于痰患之愈耶?非痰之所源未在局部而在其上欤?

4、《明医杂著首论痰之本为水、原于肾,以补肾润肺或补中、消结清津之方施治

王纶先生虽启其端却未竟其说,其对因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之老痰、郁痰以开郁、降火、清润肺金、消结之方施治。对命门火衰,脾肺虚寒之气实老痰,以温补肝肾、健脾益胃、舒筋活络之八味丸施治;对中气虚弱者,用补中益气汤为主,认为中气既健,其痰自运化;对肾气亏损,津液难降,败浊为痰之真脏之症,用六味地黄丸为主,认为肾气既壮,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5】

明医杂著著于明代,其法异于前师或前师弱于后师欤?吾不以为然。仲景医圣千余年前已用肾气丸补肾逐痰治气虚之痰,北宋庞公之见略同“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八味丸主之【6】”,自《明医杂著之后(明《折肱漫录》、清《张氏医通》),治老痰亦多辅以补肾治气之方。吾以为补肾逐痰之法日显功效系后世之疫毒已非千余年前之疫毒(见五、1),疫毒之变致病后所留诸证大相径庭,疫后痰淤愈重、牵延之症愈甚,是以虚寒虚弱不胜清肃,庞公云“投以二陈,立见其殆”;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3】

5、《寓意草》更形象描述顽痰与治法

《寓意草》所载治痰之法:曰驱、曰导、曰涤、曰化、曰涌、曰理脾、曰降火、曰行气,前人之法,不为不详。至于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莲实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剥落则难,系其外窄中宽,任行驱、导、涤、涌之药,徒伤他脏,此实闭拒而不纳耳。究而言之,岂但窠囊之中,痰不易除,即肺叶之外,膜原之间,顽痰胶结多年,如树之有萝,如屋之有游,如石之有苔,附托相安,仓卒有难于铲伐者。【7】

喻公对痰痹描述形象之至,是否喻公所处年代距今更近,而非其他名家力所未至?此时之顽痰已非彼时之痰。

顽痰何以难除至此?非延续不断、除之再落、日积月累之因?《外科理例》所载“凡疽疾咽喉口舌生疮,精要归罪不得内托,以致热毒冲心。一贵人病此,与琥珀犀角膏,一日而安”,何以如此迅速康复?非疽疾为局部之源欤?若窠囊、膜原之痰亦为窠囊、膜原所生,何以不易除而胶结多年、难于铲伐?非因其日清日落、痰源未断欤?

6、《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痰中阐述了多种生痰之因

南阳先生认为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痰病者,应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而非见痰立消之。其述生痰之因诸多: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

【9】

中医普遍认为湿热凝结为痰?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亦有认为胃为贮痰之器者。若痰源于头,脾难运化、肾气亏虚,则脏腑、肌肉、腠理均为贮痰之器,痰患之杂、泛、顽易解矣。如《证治汇补》所述“痰在人身,如木之津,如鱼之涎,遍身上下,无处不到”【8】;《寓意草》所述“惊痰堵塞窍隧,肝、肺、心包络间,无处不有”【7】;最为精准之言唯庞公之“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莫属。若痰源于头,则所生诸证则易解矣。

二、中医经络学说与筋膜的关联

筋膜是位于皮下或肌肉间隙的一种纤维结缔组织,筋性坚韧刚劲,对骨骼、肌肉、脏器、皮肤等有约束和保护作用。

现代经络研究人员通过约50年的探索,对于经络和穴位的解剖学、组织学定位基本达成共识:经络和穴位与人体结缔组织关系密切。科研人员通过高精度切削和摄像技术将人体结构,尤其是内部结构构建相对标准的数据集(数字人),尝试用这种技术对人体经络进行重建;科研人员首先是针对四肢筋膜结缔组织聚集的地方进行标记,然后将标记的点逐层叠加成线,通过与经络穴位的分析比对,得出了经络穴位的分布和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分布非常相似的结论。研究认为,人体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是经络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解剖学基础其中“穴位”是富含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的结缔组织聚集处,“经脉”则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结构的筋膜结构【11】

三、头部筋膜的特殊性与脂肪组织

1、结缔组织细胞起源与筋膜归类

所有的结缔组织细胞都来源于间充质细胞。绝大部分结缔组织起源于胚胎的中胚层(中胚叶);与绝大部分结缔组织的起源不同,头部的一些结缔组织起源于神经嵴(源自外胚层)。所有的筋膜都被归类为固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有三种类型:特有、固有和胚胎性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又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归类为特有结缔组织)与浅筋膜又很强的关联性。【10】

2、人体头部筋膜的特殊性

头皮分层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疏松蜂窝组织(疏松结缔组织)、颅骨膜【25】;颅骨深筋膜的头盖筋膜(顶盖筋膜)被称作颅骨膜(颅骨外膜)。在颅骨,帽状腱膜(浅筋膜)沿中线附着于颅骨外膜:头皮浅筋膜包括帽状腱膜、颞浅筋膜;头皮浅筋膜下为颅骨深筋膜,包括头盖筋膜(顶盖筋膜)、颞筋膜。帽状腱膜与深筋膜经深层脂肪组织分隔,而此区域的深层脂肪组织是无脂肪细胞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一个很普通的组成成分,皮下与内脏的白色脂肪组织是真正的“脂肪组织”),为深、浅筋膜之间的关键性滑动创造条件,有助于头皮移动;颞浅筋膜很薄,可以轻易地分离为独立的、隔离的层,其下疏松结缔组织使其与深筋膜分隔【10】

以下将头皮浅筋膜(包括帽状腱膜、颞浅筋膜)与颅骨深筋膜(包括头盖筋膜或称顶盖筋膜、颞筋膜)覆盖的区域简略称为“头皮筋膜”。

3、脂肪组织的功能

脂肪组织通常被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脂肪组织不再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能量存储仓库,而是能主动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复杂内分泌和免疫器官。脂肪组织中除了成熟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和干细胞外,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包括天然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以及脂肪组织相关淋巴细胞集簇和淋巴结。【12】

脂肪组织能分泌600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因子一方面分泌入血,随着血循环到达全身其他部位,调节包括大脑、肝脏、胰腺、肌肉、血管和胃肠道等靶器官的功能;另一方面,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脂肪细胞自身或者邻近的细胞,调节其功能。总体来说,脂肪细胞因子能够调节机体的摄食、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平衡在局部能调节脂肪组织的血管生成、炎症状态、脂肪组织生长和发育,以及脂肪组织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脂肪细胞因子被发现【12】

脂肪组织除了分泌上述脂肪细胞因子外,还能释放其他物质,包括脂质、代谢产物、非编码RNA和细胞外小泡在内的多种物质,脂肪组织通过分泌这些物质,将信息传递给身体其他器官,在脂肪组织局部或者远距离调节机体能量平衡。【12】

另外,脂肪组织还具有部位特异性、高度可塑性和异质性脂肪组织依赖自身的表型重塑、结构重塑和代谢重塑,在维持机体能量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脂肪组织细胞组分的异质性还表现在免疫细胞的多样性脂肪组织包含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包括固有免疫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先天性淋巴细胞以及适应性免疫细胞(B细胞和T细胞)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巨噬细胞,并具有高度异质性。【12】

脂肪组织被认为是一个免疫器官,主要基于(1)脂肪组织中存在免疫结构(2)脂肪细胞稳态的免疫调节(3)在能量过剩的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大量免疫细胞浸润,免疫细胞变为促炎表型,M1型巨噬细胞浸润增多,炎症因子 IL⁃1β、IL⁃6和 TNF⁃α等分泌增多,而抗炎的M2型巨噬细胞减少,抗炎因子IL⁃4、IL⁃5、IL⁃13等分泌减少,导致脂肪组织代谢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

【12】

综上,脂肪组织是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可塑性、能动态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12】

4、相同病毒感染不同物种的头皮筋膜及发病的初步比对

人类被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可引发全身性疾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而在实验条件下,HIV—1可感染黑猩猩、HIV—2可感染恒河猴,导致病毒血症及血清抗体转为阳性,但不能引起动物发病【13】。据此,笔者查阅到恒河猴与藏酋猴头皮筋膜相关的组织解剖学文献。

覆盖恒河猴额顶枕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可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和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及颅骨外膜。额顶枕区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纤维束粗大,纵横交错,把皮肤和深层组织联系在一起,束间含有脂肪细胞及血管和神经;颞浅筋膜内有脂肪、颞浅动脉及耳后动脉、耳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还有面神经的颞支等。【14】

藏酋猴额顶枕区皮肤厚而致密,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帽状腱膜位于浅筋膜深面,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连接于颅骨外膜。颞区除颞肌外,其他各层和额顶枕区相似。【15】

人的帽状腱膜与深筋膜经深层脂肪组织分隔,而深层脂肪组织是无脂肪细胞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这是人与恒河猴、藏酋猴的组织解剖学差异。是否正是脂肪细胞的有无成为HIV—1可感染黑猩猩、HIV—2可感染恒河猴,却不能引起动物发病的主要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论证。

四、痰源的探讨与论述

1、人体头皮筋膜特殊结构与降解产物

筋膜疏松结缔组织是水、盐及其他元素的重要容器,同时也是积聚降解产物的容器,例如乳酸盐(其升高可能是感染、遗传性代谢或者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降解产物的逐渐积聚能够改变疏松结缔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疏松结缔组织的改变对筋膜层间的滑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能导致肌筋膜的功能紊乱。例如,筋膜组织中pH值的升高,肌内膜和肌束膜间透明质酸(透明质酸位于深筋膜内层细胞分泌存在于腱膜性筋膜层之间和深筋膜与其下方肌肉之间的“润滑剂”,含透明质酸的基质的变化可导致疼痛炎症和功能丧失)的粘度会显著升高,会形成典型的僵硬症状;持久高强度的运动、过度使用综合征、外伤均能改变深筋膜和肌肉内部、下方的疏松结缔组织内的透明质酸粘度,促使周围组织产生僵硬症状,这样的区域被定义为致密化区域,它们形成了潜在的触发点区域,并造成肌筋膜疼痛综合征。【10】

由于头皮筋膜间组织缺少真正的脂肪细胞,故更容易被病毒、细菌感染或产生大量的降解产物。这与病毒感染后普遍首先出现头痛症状相契合;其后降解产物或由头部经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分布(见二所述)持续下行,导致咽喉部、肺部及肢体部位症状,这与病毒感染后症状的先后次序基本契合。晨僵很有可能是在睡眠期间,头部暴漏且无运动导致温度降低,透明质酸粘度上升,降解产物堆积,导致深筋膜和肌肉的僵硬。随着年龄增长,头皮筋膜间组织缺少真正的脂肪细胞即无法发挥脂肪细胞的免疫功能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清除降解产物,很有可能造成降解产物逐渐堆积,致筋膜和皮肤支持带逐渐失去弹性、皮肤下垂、皱纹形成、皮下组织张力下降,或许是老化的主要原因。

若头皮筋膜间组织产生的降解产物持续下沉,首先会经过颈部肌筋膜(除前、侧部的面部五官外),导致颈部肌筋膜痛,这与患慢性颈部疼痛群体的广泛性相契合。慢性颈部疼痛(CNP)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影响着10%~24%的人群:在一年当中30%~50%的成年人会出现颈部疼痛,11%~14%的人由于每年的颈部疼痛造成工作效率下降【10】。然而在临床上做出明确的病因诊断往往是不可能的术语“非特异性颈痛”和“肌筋膜痛”经常被使用,这些诊断只是排除性的或只基于临床因素【10】

若头皮筋膜间组织产生的降解产物持续下沉,根据筋膜组织学特点(脂肪组织薄)应该最容易积聚在关节部位,这与患有骨性关节炎的广泛性相契合。关节周围深层脂肪组织缺乏,浅、深筋膜彼此附着,深筋膜常完全或部分连于关节囊和骨性突起,关节周围的浅层脂肪组织通常较薄因此皮肤紧密锚于深层【10】。骨性关节炎在各国均为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常见受累关节包括手的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拇指腕掌关节、颈椎、腰椎、髋、膝和足第一跖趾关节,而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受累相对少见;美国的两项调查结果表明,37%的成年人的手和足X线片显示有骨性关节炎,38%的成年人患膝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的人群超过70%有手骨关节炎,女性患骨性关节炎者明显多于男性,白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率高于黑人,而黑人妇女膝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白人,我国对个别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膝骨性关节炎患病率为25.5%【16】

如果以上假说成立,头皮筋膜间组织产生的降解产物始终自结缔组织某一薄弱环节(通道)持续下沉至固定位置沉积,是否会形成癌细胞成长与转移的细胞外基质?由于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高度选择性的非随机过程,Liotta将此概括为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的三步假说,即粘附、降解和移动。首先,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粘附在ECM结构上,然后降解ECM并通过降解的基质进行移动;最初的粘附作用是通过肿瘤细胞表面ECM糖蛋白成分的特异性受体来介导的,这种特异性受体是一大类细胞粘附分子(CAM);CAM不仅介导肿瘤与CAM的粘附,参与癌细胞之间、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实质器官细胞或与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粘附在肿瘤细胞的浸润过程中起着双重作用;因此CAM与肿瘤的关系是研究肿瘤浸润转移的一大热点

【17】

如果以上假说成立,则对于晚期癌症“过度治疗”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可能使得头皮筋膜间组织产生的降解产物增加并在病灶周边聚集,免疫力的降低可能增加结缔组织的薄弱环节,形成新的沉积位置或多通道多点沉积,加速癌症病情加重。这与很多学者的认知——“过度治疗”加速晚期癌症患者的病情恶化相契合:患者身体极度虚弱此时再强行化疗放疗引起后遗症往往难以逆转;抗肿瘤药物和其他抗癌手段的基本原理都是利用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来杀灭肿瘤细胞,故一般都有毒副作用大、治疗不彻底的缺陷;盲目要求超标准、高强度的放、化疗,结果出现了“一边放、化疗,一边扩散转移”的悲剧【18】

如二所述“经络穴位的分布和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分布非常相似”,如果头皮筋膜间组织产生的降解产物始终自结缔组织某一薄弱环节持续下沉至固定位置沉积,那么其通过的“路径”可能与足三阳经(顺行)、手三阳经(逆行)走向接近;如果以上假说都成立,那么可以通过头痛(有头痛症状的患者)的部位预判未来身体将要出现病患的大致区域。

2、《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例举伤寒病程可见痰自上而下之势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阐述患伤寒之过程,太阳经先受寒邪,故头颈部疼痛,腰脊僵直;第二日病邪至阳明经,其脉循行致身热、目痛、鼻干、不能安卧;第三日病邪至少阳经,其脉循行致胸胁痛而耳聋,此时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病邪尚未深入脏腑,可用发汗方法治愈。第四日病邪至太阴经,其脉布胃中,故腹胀满而咽嗌干;第五日病邪至少阴经,其脉贯于肾络于肺,系舌之本,故口干舌燥而口渴;第六天病邪至厥阴经,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闷而阴囊收缩。至此,三阳三阴经及所循五脏六腑皆受病邪,气血无法运行,则不能治矣。【1】

上述对病程的描述可见伤寒病起于头,其主要症状基本呈自上而下之势。若痰源于头,重力使然,则其必自上而下行。后《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又述及肝热病者、心热病者、脾热病者、肺热病者、肾热病者,五者均存在头项痛的共性。

3、红外线、X线、超声弹性成像、MRI、CT检查结合血液和细胞免疫学检查等方法对头部筋膜及身体病患、疼痛部位对应分布的筋膜结缔组织的改变(包括筋膜组织的致密化)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查,获得筋膜变化以及各成分数量、质量的系统性统计数据,此项工作的结论不仅可以对本假说是否成立形成支撑或否定数据,如果本假说成立,则该统计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五、痰饮与病毒的发展演变

1、病毒的发现及发展演变

1898年病毒真正被发现,贝杰林克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根据病毒寄生生物体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的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內的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以真菌为宿主的真菌病毒四大类。

自1898年以来,病毒种类由最初的几十种发展到现今的 4 000 多种【19】

尽管病毒学家使用细菌模型系统已有一个世纪,但细菌和古细菌的 CRISPR/CAS系统最近才被认识到是动态的、快速进化的抗病毒防御系统。随着病毒一宿主相互作用促使双方的基因列表的增长,以及机制细节的出现,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病毒对现代物种的进化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有非常多的方面未被认识到)。由于种群数量大、复制周期短,病毒较那些生命周期长的大生物来说,有更快的进化速度。这种持续变化的状态允许们不断检测序列空间,产生具有传播和适应新宿主能力的多样化病毒种群。一旦这种情况发生,病毒将感染新的物种并引起疾病,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增多可能是由于人类入侵有病原存在的生态环境、病原宿主分布改变、气候模式改变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20】

2、长新冠的发生比例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来,感染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持续症状或长期持续的新症状2021年WHO将长新冠”定义为发生在确诊或疑似COVID-19 感染史的人群中通常在 COVID-19 发病后 3 个月内发生症状和影响持续至少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疾病的诊断来解释

源自不同文献的数据:有10%~30%的新冠感染患者康复后会发展为“长新冠”【2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截至2023年3月28日约10%20%的COVID-19 患者在从最初的SARS-CoV-2 感染康复后会受到各种中期和长期的影响【22】

3、“长新冠”综合征在各个系统的表现

国际上通常将 COVID-19 长期影响称“长新冠综合征,“长新冠”综合征在各个系统的表现如下。

(1)心血管系统:心悸、胸痛、心动过速、低血压;临床表现为血栓栓塞症、炎症性心肌炎、心包炎、心血管自主神经失调(如体位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3】(2)呼吸系统:咳嗽、呼吸困难。(3)神经精神系统:疲劳、头痛、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嗅觉减退。【22】(4)运动系统:肌痛、关节痛。(5)消化系统:厌食、恶心

呕吐腹泻腹痛、便秘、肝损伤。(6)内分泌系统:血糖代谢紊乱。(7)泌尿生殖系统:急性肾损伤、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生殖内分泌紊乱【22】(8)免疫系统:冷凝集素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24】(9)其他:脱发、荨麻疹、麻疹样皮疹冻疮【22】

4、“痰饮”与“长新冠”综合征

如前一所述,“痰在人身,如木之津,如鱼之涎,遍身上下,无处不到”,“惊痰堵塞窍隧,肝、肺、心包络间,无处不有”,在此不再赘述,其与“长新冠”综合征在各个系统的表现极为相似,但古籍论“痰饮”,已非今日之“痰饮”,因病毒较生命周期长的大生物而言有更快的进化速度,所以,如今亦应以进化的观念理解“痰饮”的概念。

六、痰源试治

1、从筋膜局部温度升高的影响探讨实验方法

当按摩肌肉和其相关联筋膜使其温度升高到40℃以上时,通过分子内氢键连接的透明质酸三维结构上部将逐步破坏,进而降低深筋膜和肌肉内部、下方的疏松结缔组织内的透明质酸黏度,这种温度升高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且与运动取得的效果类似【10】。因此,实验选择了中医外科热熨敷方法。

2、从病毒变异性、隐匿性特征考虑选择的实验操作特点

高度变异性是反转录病毒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加上隐匿性特征,实验会出现顾此不及彼(部位)的情况;为提升热熨敷效率,实验采用头皮筋膜(即帽状腱膜与颞浅筋膜)全覆盖的操作特点。

3、从渗透性及病毒脂质外膜特点考虑选择热熨敷的传递介质

(1)高度白酒是中医传统热熨敷常用的传递介质,有助于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渗透到病位以加强疗效。

(2)去氧胆酸盐:包膜病毒由外壳蛋白包裹线性核酸分子组成的微生物,其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4、中药的筛选基础

随着人类对病毒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抗病毒药物被研发出来,由于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且些传染性病毒仍无特异性药物可供治疗,因此,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生物碱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化学结构独特,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抗菌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抗病毒活性主要包括抗流感病毒、抗乙型肝炎病毒、抗丙型肝炎病毒、抗登革病毒、抗寨卡病毒、抗基孔肯雅病毒抗艾滋病病毒抗柯萨奇病毒及抗疱疹病毒等【26】

中医药古今文献所载对头痛及传染性疾病的外治疗法中很多方剂采用了富含生物碱的毒麻类、扶阳类中药。《使用天然产物手册•生物碱》一书将生物碱分为十五类(一级分十五类,共三级分类),详述每种生物碱项下包括异名、结构式、分子式、理化常数及谱学数据、来源、生物活性与毒性、参考文献等内容【27】。中医药古今文献为此热熨敷药物的选择提供了系统性筛选的基础。

5、注意事项

(1)实验不适用于心脑血管及高危病、急性病患者,不适用有出血倾向、孕妇母乳、10岁以下儿童、过敏体质、头部皮肤病或破损、皮肤感觉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人群。

(2)滋阴润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28】):中医根据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六淫、疫疠及八纲辨证论述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该实验应根据个体差异辅以中医调理。

(3)定期做血无机盐和离子检测,及时调整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如果机体无能力进行调节或超过了机体可能代偿的程度,便会发生水与电解质紊乱【29】

(4)去氧胆酸盐如误入眼睛,尽快用清水冲洗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1】”,如此言不虚,如上述假说成立,那么将人类近5000年的寿命绘制成坐标图,其形近V字,下行阶段可能因人体免疫力未及病毒进化速度,上升阶段是近代医学及生物学的发展大幅提升了人的寿命。如果此论点成立,当病毒出现跨越性突变时,则必然对人类健康及寿命造成极大冲击,而华夏数千年中医药知识的积累正是世界医学宝库中化解秘匙之瑰宝

参考文献:

[ 1 ]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至西汉

[ 2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伤寒杂病论.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 3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丹溪心法.元代—明代(学生据其平素所述纂辑)

[ 4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匮钩玄.元代—明代(学生据其平素所述纂辑)

[ 5 ]王纶(字汝言.号节斋).明医杂著.1502

[ 6 ]赵献可(字养葵).医贯.1617

[ 7 ]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寓意草.1643

[ 8 ]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 证治汇补. 1687.

[ 9 ]叶桂(字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1746.

[ 10 ] Stecco,C.(2017).人体筋膜系统功能解剖图谱[M](王行环.贺大林.魏强.等.Trans.).一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139

[ 11 ]王军.王自平.原林.筋膜学与中医学[M].一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19:65

[ 12 ]龚凤英.胡雯婧.等.脂肪组织: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Z]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2).1469:1471

[ 13 ]曾毅.陈启民.耿运琪.等.艾滋病毒及其有关病毒[M].一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3

[ 14 ]黄韧.谭文雅.刘畅.廖进民.等.恒河猴局部解剖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3:44

[ 15 ]苏炳银.雍刘军.赵海霞.李淑蓉.曾代文.陈辉.等.藏酋猴解剖学[M].一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6.59:60

[ 16 ]施桂英.栗占国.袁国华.等.关节炎概要(第二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6

[ 17 ]王杰军.高勇.许青.等.肿瘤转移机制及诊疗进展[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0

[ 18 ]杨玺.走出癌症认识和防治误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81

[ 19 ]陈为民.王孙致远.陈一诺.等.图说病毒[M].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7:16

[ 20 ]Weaver,S.Denison,M.Roossinck,M.Vignuzzi,M.(2016).病毒进化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M](顾大勇.Trans.).一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81:269

[ 21 ]薛建华.余德武.单雪晴.田建广.冯爱成.等.新冠康复者的常见长期后遗症研究进展及健康管理对策建议[ J ].华南预防医学.2024.50(2).191

[ 22 ]郭楠.姚雅萍.王冠珍.郭仟禧.黄磊.王福生.“长新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传染病信息.2023.36(5).450:453

[ 23 ]李世军.李小鹰.长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与治疗策略探讨[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5(12).1407

[ 24 ]栾涛.杨罡.王帅颖.刘辰.普丹丹.秦剑.谢晓鸿.周承志.张云辉.“长新冠”综合征研究最新进展[ J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 10 ).1198

[ 25 ]llankovan,V.Ethunandan,M.谢天毅.(2017).头颈区局部皮瓣应用解剖与临床[M](盛伟.陈振兵.等.Trans.).一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5).66

[ 26 ]梁晓莲.刘纤纤.李文莉.陈勇.陈钊婵.黄周艳.等.生物碱类化合物抗病毒研究进展[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4).51:57

[ 27 ]杨秀伟.徐嵬.桂方晋.等.使用天然产物手册•生物碱[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 28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景岳全书.1640

[ 29 ]蒋朱明.钱家鸣.于康.李雪梅.等.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