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季桥初级中学
摘要:水是万物生长的源头,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水文化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思想发展的时代转变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水的形态多变,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处处充斥着水的循环,随着时空的转换和四季的轮回,或为霜雪,或为云雾,有形的水带来了无形的水文化,润泽着人们干涸的思想温床,为教书育人增添新的活力。
关键词:水文化;办学理念;高效学堂
淮安市流均初级中学位于绿草荡边,水网纵横,钟灵毓秀,地处三市四县交界。学校创立于1958年,曾两次设立高中。学校传统悠久,成绩斐然,历史底蕴深厚。60多年来,为社会和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包括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邵峰,为本校杰出校友之一。2012年进行了原址扩建,目前成为淮安区农村初中,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一流。
学校以“培养优秀人才、教师取得成功、学校蓬勃发展、社会广泛认可”为教育目标,致力于办一所广大群众“最满意的本地学校”,勇攀高峰,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当地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水”文化。
校园氛围“书香浓郁,绿树成荫,湖水平静,花朵盛开。”
流均中学四周环绕水域,红墙蜿蜒,花草摇曳,绿草葱茏,树木优雅,五彩旗帜迎风飘扬,窗明几净,墙壁整齐……校园环境清新,充满朝气。
教学楼前,一排洗手盆整齐排列,旁边提示“节约用水”,并附有“六步洗手法”的示意图。通道底层的墙上,喷墨印制着学校历史概况和办学成果。醒目的“三风”标志,彰显了水文化的深刻内涵,极具吸引力。学校秉承“上善若水、饮水思源”为校风,意味着尽管位于偏远地区,但能包容广泛、超脱名利、勤勉务实、服务社会;奉行“海纳百川、润物无声”为教风,期望教师博学多才,培养学生具备浸润教化、无私奉献之德;倡导“水滴石穿、水到渠成”为学风,鼓励学子坚持不懈、恒心百炼,必能成就大业。
“郁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发源于广南县境内的杨梅山,长约1152公里……”“乌苏里江是中国黑龙江支流,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长约909公里……”这是楼梯上有关“水”文化的一条条知识彩贴。为了实现“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墙一角能说话”的构想,学校紧紧围绕“水”字做文章,广泛发动、征集,整理筛选出上百条涉及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小知识,并及时打印、粘贴。现在每一个班级、每一层廊道、每一堵墙壁都做了精心布置。
书香校园,“绿水波平花烂漫”,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学生,提升着他们的品格。2020届七年级学生邱晶晶,从小孝敬父母、乐于助人,9岁那年,爸爸不幸被查出肾衰竭尿毒症,家庭一下子陷入困顿,懂事的孩子就开始淘米煮饭,照顾爷爷奶奶,带好弟弟,帮着妈妈做家务,还不耽误学习,使这个不幸的家庭经常传出快乐的笑声。2021年被光荣地评为淮安市“新时代好少年”,成为全校同学学习的好榜样。
多年来,流中校园文化始终与“水”牵手,以“上善若水”为灵魂,传承其“善”、突出其“韧”、彰显其“容”、体现其“勤”。在深层次精神文化上,在“内隐”的精神上精雕细琢、寻求突破。为此,学校成立“水”文化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组织全体教师加强学习、编写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建设的长效机制,引领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高效学堂“微风初起,激荡春水”
要创建一所卓越的学府,教学是关键,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课堂教学。言下之意,良好的课堂传授能塑造出优秀的学子。自新课程改革提出以来,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普遍趋势,每个学校都将其视为追求的目标。
高效教室设计重点采用“循环·差异”方法,教学以“小组合作探索”为主。减少了教师的讲课时间,强调学生15分钟以上的小组活动时间和至少10分钟的个人练习时间。这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所有人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或展开阅读,或静默思考,或组织讨论。教师通过巡视、指导辅助,捕捉亮点,发现问题,然后集中评述推广,解答疑惑。这样知识得到巩固,问题持续涌现,教学形成良性互动,课堂运行高效、充满活力。
九年级的语文课堂,同学们正在学习《林中小溪》,第10段中写道:“水惹动着新结的黄色花蕾,花蕾又在水面漾起波纹。”这里的“黄色花蕾”究竟是不是小溪前行的路上所要冲破的障碍之一,引起了两种意见的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黄色花蕾”和前面的“云杉树根”“水下的草”一样,会迟滞水流的速度,当然是障碍。第二种意见认为,“黄色花蕾”是在水面上“漾起波纹”,对水流速度的影响并不大,并且是小溪主动“惹动着”它的,哪有自找麻烦的道理,所以不能算障碍。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联系前后文,明白了其实这些都是渲染和衬托,不仅表现小溪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的树林背景,而且突出了它渴望战斗生活的勇气和激情,以及到达自由水域的坚定决心。
现在走进流中的课堂:英语课,学生正在表演课本剧;历史课,学生正在开“百家讲坛”;化学课,学生正在动手做实验;地理课,学生正在校园外的一处鱼塘边,研究山脊、陡坡和断崖…恰似“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课堂形式很热闹,课堂内容很鲜活,课堂调度很灵活。这种“动”起来的高效课堂,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课间活动引发热议
为了更好地融合“水”文化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学校经过调查研究、深入访谈,并结合师生实际,进行了大量可行性研究。最终决定推行大课间活动,为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注入源源不断地“活力”。经过两年实践,大课间活动已形成学生日常必修的课外活动,形式从兴趣小组发展为有组织、有系统和纪律的学生社团。具体内容包括阅读、书法、音乐、舞蹈、象棋、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覆盖了德智体美劳多个领域。学生根据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个人发展方向自愿参加。学校提供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辅导老师,认真策划和组织相关活动。
活动主题鲜明,指向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内涵发展之路,彰显学校特色化和个性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活动必须以人为本,对学生品格的提升格外关注。以书法社团为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做起,训练他们怎么握笔、蘸墨、端正坐姿,学会怎么折纸、布局、留白等等,更重要的是固本清源、培根铸魂,帮助学生培育家国情怀,懂得传承文化。不求点石成金,但愿水到渠成。
内容高度融合,丰富多彩。活动内容选择首先考虑各社团本身,同时又兼顾学生特点和年级、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传授的知识高度融合,涉及文学、艺术、科学、历史、地理、体育等多学科,并且相互渗透,给学生带来十分丰富的知识营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让学生走进课堂以外的天地,从而不断激发探究的欲望,驱动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形式趋向完善,生动活泼。阅读社团通过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音乐社团让学生不仅喜欢唱歌,而且通过训练学会如何正确发声,运用气息,用自己的耳朵去捕捉那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从而成长为真正懂音乐的学生。舞蹈社团训练学生塑造完美身形,象棋社团训练学生进行智力对抗,各项球类社团则训练学生通过运动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平衡发展。生动活泼地开展形式,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课间成了他们快乐成长的大本营。
“水”文化在流均中学已初见成效,未来将继续坚持理念,不断耕耘,迈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