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镇融合视角下城镇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产镇融合视角下城镇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分析

曹晨阳

广州市图鉴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1300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不断推进,产镇融合成为城乡发展必然趋势,但目前以产镇融合为主要抓手的城镇产业转型升级仍面临多种困境。为了解决新型城镇化速度慢、质量低等问题,本文以产镇融合视角下的城镇特色产业集群规划为分析对象并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产业集群规划路径,切实提高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实现新形势下的城镇产镇融合。

关键词:产镇融合;集群规划;第三产业;用地布局

前言:产镇融合简单而言是将产业、城市、居民的发展融为一体,利用产业兴旺实现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从整体上而言,产镇融合依托产业经营,在城镇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产镇融合效能,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乡镇生活水平,为城镇三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1产镇融合视角下城镇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影响要素

1.1产业结构要素

    产镇融合视域下打造城镇特色产业集群主要依靠特色产业,但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以产业扩张为主,小城镇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导致三产结构体系失调,发展问题突出。一是在产业用地方面存在用地散乱,空间分布不合理的情况,且第二产业用地比重不断增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用地数量少,导致产业布局失衡。二是在产业结构上,大部分城镇产业经营重心仍为第二产业,一二三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严重。三是部分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未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同构现象较多,成长空间不足。

1.2生产要素

从城镇本身情况出发,想要优化产业集群,需重视土地要素、技术要素、文化要素、生态要素等影响因素的统筹协调。产镇用地统筹集中于合理划分产业用地与城镇用地。技术要素则要求发挥高新技术的创新创造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文化要素则是借助当地的历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挥城镇文化要素优势,提高居民认同感,进而增强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力,带动经济增长。生态要素有助于打造绿色三产业,进一步吸引游客,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营造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环境,还可以构建特色产业空间,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创新创造能力。

1.3服务要素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应重视服务要素的作用。一是借助优质服务,推动一二三产业顺利运作,完成物流运输、产品交易、旅游服务等工作。二是为居民提供日常服务,如居住、公共服务等等。城镇产业集群过程中,服务要素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

2产镇融合视角下城镇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实施路径

2.1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2.1.1第一产业集群

第一产业为城镇地区基础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应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生产、贸易全产业链条。具体而言,应从当地第一产业优势出发,推进机械化生产、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构建,并借助完善的交通网络实现周边城镇第一产业区域串联,发挥产业集群效能,扩大收益[1]。例如,广州市白云区以“1234”布局为主线,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文化服务园为龙头,打造种植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两个产业集群园区,建设蔬菜、花卉、禽畜养殖三个产业基地和四个特色都市农业带,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产业带,加快土地流转、产业培育,实现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2.1.2第二产业集群

    第二产业目前是城镇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坚持第二产业集群,应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切实增强工业生产实力。应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分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打造节能环保、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如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积极推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利用高新技术推动其纺织业创新发展,在与相关协会、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质量检测,有效支撑专业城镇产业转型升级。

2.1.3第三产业集群

    推进第三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应发挥生态、文化优势,提高城镇宜居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具体而言,一是应从当地特色生态要素出发,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链,坚持产品创新,抓住当前市场热点,打造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产品。二是应重视文化产业创新,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借助“互联网+文化”“文化+旅游”等形式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品牌,增强第三产业活力。广州市坚持“一村一特色”“一镇一主业”的原则,打造城镇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美丽“带”,综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生态廊道、旅游廊道和红色文化产业带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与文化品牌,带动城镇经济增长。

2.2统筹城镇发展要素

2.2.1用地布局改良

推进产镇融合,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应优先处理用地问题。合理规划用地,便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经营效益。一是针对产业用地比例失衡、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应采取自上而下的功能区识别方法,以土地功能为划分标准,完成城镇空间的具体分析。应采用量化的方式,利用相关图纸,从产业需求出发将土地分类,并建立产业用地资料库,便于后期查找信息。二是应细化各类要素用地情况和分布信息,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位置等等。三是加快划分产业空间融合单元,明确不同产业单元边界与经营方向,统筹规划用地。

此外,应重视城镇用地规划。客观评价城镇地区潜力,从基础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确定不同城镇的产业经营优势,并引导其发展特色产业。根据所得评价,可将城镇总体划分为三大类,即集群提升类、特色保护类以及搬迁撤并类[2]。其中集群提升类城镇的经营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产业集群优势。特色保护类城镇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氛围浓厚,因此应加强特色要素的保存与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搬迁撤并类城镇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

    2.2.2推进“一体化”整合

推进产镇融合,关键在于实现一体化整合,即功能一体化、交通一体化、

设施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即解决城镇产业与居住地区的功能划分,合理用地,打造宜居宜业城镇,实现综合统筹。交通一体化即通过完善交通设施,打造交通网格,在实现绿色出行的同时,为产业经营提供便利。设施一体化重点在于解决基本公共设施不完善问题,通过增加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满足产业与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环境一体化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为主,借助立体城镇景观发挥生态效益,推进城镇特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2.3推进产镇协同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流动人口增多,一方面有助于城镇产业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人口管理难度增大。推进产镇融合,应重视人口管理,以协同治理为基本方式,打造优质的社会网络和城乡空间管理网络。一是利用社区信息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库,重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应重视服务设施建设,为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二是应借助社区文化打通交往路径,增强居民认同感,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留住外来人口。三是应加强城乡空间管理,创新管理制度,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探索适宜产镇融合模式的城镇管理路径。应加强空间治理力度,重视规划管控,借助顶层设计增强产业开发区与城镇其他功能区的融合力度,加快产业、人口集群。

结论:综上所述,产镇融合是增强城镇经济实力,解决城镇化人口不足,生态潜力挖掘有限等问题的重要路径,是实现特色城镇产业集群的重要手段。在产镇融合背景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应注重解决用地规划、产业集群规划以及社会治理等问题,从而加快城镇特色产业集群进程,促进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臻,郑国全.不同产业类型城镇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启示——以浙江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3,41(08):72-80.

[2]方晓璐,雷诚.产镇融合导向下小城镇特色识别体系及营造策略研究——基于江苏省兴化市的实证[J].小城镇建设,2022,40(02):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