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何文萃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促进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南宁 广西 530022)

摘  要:广西扎实开展工业振兴行动,目前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两化融合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数字化转型偏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问题,迫切需要促进产业链群式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引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工作要求,广西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广西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1.1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增速发展趋于稳定。全区工业行业大类有39个,接近全部工业门类,培育并初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其中糖业、汽车、冶金、机械和铝业等优势产业是广西工业的重要“家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定增长,工业投资增速连续五年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3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近7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排全国第10位,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4%。

1.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技改,组织实施绿色制造体系,2020至2023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78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99家、绿色园区17家、绿色供应链3条、绿色产品155种。对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截止2023年共认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6家、智能工厂示范企业278家、数字化车间197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20年的15.4%提高2023年的2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

1.3工业开放持续深化,两化融合持续深入。推动产业主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以项目为牵引,实施“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形成了一批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进实施“千企技改”“双百双新”等项目,截止2023年,培育工业龙头企业212家、链主企业30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737家、单项冠军10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1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4000家。

2.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轻重工业比约为 1∶4,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18%,且规模仅千亿元左右,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不够壮大。 

2.2数字化转型偏慢。数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数字化应用场景不够多。企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不足,重点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低于全国。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52.2%、65.4%,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个、9.3个百分点。

2.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仅20.5%,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还处于空白。工业产品以初加工为主,高端产品和头部品牌少,竞争力不强。

2.4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区域产业布局雷同尤其是偏向中低端制造业,造成各市间竞争加剧、资源浪费,内耗过大,难以形成特色产业明显、主导产业突出的区域发展格局。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超过4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推动广西新型工业化对策建议

3.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群式发展。立足禀赋特点和战略定位,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体现广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借鉴浙江省“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平台集约”等经验,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构建一批高水平的产业链、建设一批高能级的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延伸上项目、搞技改,提高集群化发展水平,研究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政策措施。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产业围绕行业主产业链及相应的周边产业聚集。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规律,推动现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研判新一轮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将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到广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统筹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未来产业蓄势待发。

3.2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转型诊断、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应用、智转数改、技术改造等领域,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构建完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关键基础能力。鼓励企业开源科技创新,提升基础创新能力,支撑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鼓励科研机构、高校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科技研发,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数字技术应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制造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平台与政府部门数据平台的联网建设,深化数字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3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重点产业链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加快产业迭代升级,塑成更高能级产业生态。加快引培一批具有坚实创新能力的“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业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推动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现产业基础再造。深化企业“两化”融合,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标准化+”行动,在重点传统制造业领域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广西制造”标准。

3.4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定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建立具有潜力、设施完备、服务高效的绿色产业领域示范区。开发、建设企业智能化管理体系,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环保科技专项资金,提供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探索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机制,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循环链接和协同利用。积极运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等手段,推动低质低效型企业加快转型,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一批淘汰类落后产能。加强监管反馈机制,建立绿色产业的审计和监督机制,引导工业向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向发展。

4.结论

广西开展工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但由于经济和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仍面临着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数字化转型偏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深入剖析广西新型工业化遇到的难题,从促进产业链群式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角度着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李芳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逻辑与路径[J].财贸经济,2024(02):1-11.

[2]陈健,张颖.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6(02):92-103.

[3]任保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机制与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24(01):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