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乡土非遗到舞台作品:非遗传统舞蹈剧目创作思路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由乡土非遗到舞台作品:非遗传统舞蹈剧目创作思路探析

  姜 楠  王秀霞

烟台市教育局    烟台风能电力学校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源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民间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含有文化精髓,也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内涵,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舞蹈类非遗项目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传承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进行科学的探索。当下的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但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我国传统舞蹈的文化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因而,探索有效的形式以传承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乡土非遗;非遗传统舞蹈;创作思路;探析

引言

传统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视阈下,传统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活动,可以发挥重要的价值功能,推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探讨了传统舞蹈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其所具备的价值功能。首先,传统舞蹈具有激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强化文化自信心理的作用;其次,传统舞蹈可作为一个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外来游客,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再次,传统舞蹈能够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总之,在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并挖掘传统舞蹈的价值功能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因此,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并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其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1、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民族教育教育“非遗”舞蹈课程的建设、实施对本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象征,是一个民族与地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凝聚着本土群众在长期生活劳作生产中的一种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美育教育中“非遗”舞蹈普及,使当地学生了解本土“非遗”传统舞蹈文化,感受民族独特的魅力,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通过学校美育教育课程的安排,使“非遗”舞蹈真正发挥自身价值,顺应文化多样性发展,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合、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民间传统铃铛舞表演为四人,分别为四个勇士各站一个方向,防止外敌入侵,保护家园的民族文化内涵,校园传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牵起了一道桥梁。非遗舞蹈进校园美育教育,作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尊重传统舞蹈本体基础上结合多元民族特性,传承传统舞蹈文化内涵与形式风格相融的方式进行中小学舞蹈美育教育。

2民间舞蹈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2.1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托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等文化生态而存在,对这些文化生态有高度依赖性,文化生态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够为民间舞蹈提供多样的生存空间,滋养和孕育民间舞蹈的成长。但就目前来看,信阳民间舞蹈的形式载体较少,多集中于舞台演出,传统民间形式的呈现却寥寥可数。例如传统灯会表演、街头巷尾即兴表演、庭院演出等,正逐年被现代社会的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

2.2传承队伍青黄不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因创造文化的人类而衍生,这就决定了信阳民间舞蹈只能通过实践来传承。但熟知其表演形式及发展历程的老艺人均年事已高,身体力行的表演和教学已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因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间舞蹈的受众群体在逐渐减少,本地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家族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导致传承主体正在流失。

2.3保护手段单一,缺乏现代技术的运用

舞蹈属于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并行的艺术形式,但目前传统的信阳民间舞蹈仅有关于动作造型、服饰道具以及乐谱的图文记载,导致在传承中失去了民间舞蹈的灵动性和感染力。同时,信阳本地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依靠现代技术建立数字化的系统保护体系,导致保护手段较为单一,民间舞蹈特性与价值无法充分发挥,若传承脉络意外中断,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2.4对舞蹈传承的认识有限,宣传力度不足

只有人们明白和了解舞蹈类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意义,才能认真对待舞蹈类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现阶段,不少人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是片面的,认识也较为浅薄,或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传承和发展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致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足,无法获得更多的人了解、支持,也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舞蹈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在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也逐步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但是在相关政策实施的时候,仍有一些单位和相关人员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舞蹈类非遗的保护工作,并且普遍存在宣传范围不广、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

3舞蹈类非遗的传承策略

3.1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

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对舞蹈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进而才能下定决心做好传承工作。如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有关部门,要对舞蹈类非遗项目的传承给予高度的重视,从不同的渠道来强化人们对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的基本认识,将舞蹈类非遗中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向人们讲清楚。相关机构要鼓励本地民众学习舞蹈类非遗,可将其引入广场舞中,也可以创造全新的舞蹈形式让大众学习。如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在确定宣传和教育的内容的时候,也应尽可能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3.2加强民族认同感

传统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强民族认同感,并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首先,传统舞蹈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和表演传统舞蹈,人们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居住区域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并从中感受到自己所处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这样的过程能够拉近各个地方、各个民族之间的距离,加强大家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其次,传统舞蹈也是一种非常直观、具体且集体性强的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达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3.3文化自信意识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面对新时代下民族地区美育教育的普及,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培育学生的高度文化自信,既要正确看待本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进行传承、保护及宣扬推广,也要正确对待其它地区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蓄。

3.4制定详细的传承计划

在制定详细的传承计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培训、教育和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确保计划全面而有深度。特别是在培训方面,应设计系统性的课程,培养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包括舞蹈教师、编舞师等,以保障传统舞蹈技艺的传承。传承计划也应覆盖各年龄层次,从儿童到成年人,确保普及性和包容性,以激发公众对传统舞蹈的浓厚兴趣。同时,研究方面的计划也应促进对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为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这一综合性的传承计划将为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内涵,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传统舞蹈也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其内在价值和实际功能,并将其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将成为推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肖芳.深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析—以传统舞蹈类项目为例[J].文化月刊,2022(4):70-72.

[2]袁瑾.佛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数据分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