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 300162
摘要:在中等教育体系中,强调职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同步推进与相互融合显得至关重要。这是深入贯彻国家教育策略,坚守以品德塑造人格的核心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等职业院校实现卓越发展和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关键举措。为了深化对劳动教育在中职院校中的研究价值理解,应将劳动教育课程无缝融入学生的全程教育规划,这一举措旨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他们在职业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打破传统的劳动教育框架,通过创新创业的劳动实践,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劳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协同路径,致力于孕育出具备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人才,为国家输送更优质的资源。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
1中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困境
1.1共识理念:协同育人认知深度不充分
在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环境中,管理者和从业者对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学院对于这两者协同育人的深刻理解和潜在益处的认知尚显不足,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理念,尽管一些领导者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层面的推广却相对有限。其次,对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核心价值并未充分领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融合理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有待增强。这导致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可能并未充分体验到融合教育带来的实质价值,也无法清晰地看到教学目标的实质体现。因此,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难以真正领悟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深远意义。
1.2共享壁垒:协同育人资源共享不均衡
随着职业教育迈入新的高质发展阶段,尽管中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策略、互利共进机制上有所探索,但面临的问题仍需深入解决。首要挑战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上。首先,共享课程的整合并未充分发挥其潜能。劳动教育并不仅限于劳动教育专业,它应当渗透到所有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以全面彰显其核心价值。然而,许多中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过于聚焦理论知识,未能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次,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效益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实践创新教育的关键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中职院校在与企业建立共建共享模式时,往往缺乏明确目标和系统规划,使得合作模式流于表面,从而降低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实际利用效率。
1.3共制短板:协同育人管理体系不规范
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与评估上,制度体系尚待优化,协作模式流于表面,效果并不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劳动创造世界",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应强化其实践导向,构建一个无缝对接的校内外教育体系。然而,在构建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时,各院校在顶层设计、权益分配和责任划分上存在差异,例如,有的由教务部门主导创新创业教育,学工部门负责劳动教育,有的反之,这导致了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均衡,以及其他参与者的合作动力不足。其次,多部门管理导致监管与评价机制缺乏统一性。确保各方职责到位是监管与评价机制的核心,对于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中职院校普遍面临监管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多数院校未能将劳动素质的评价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考核中,这导致了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劳动教育上的滞后,与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2中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2.1从静态教育到动态转化
为了切实推动学习者的创新与创业潜能,塑造行业先锋的人才队伍,关键在于提升个体的洞察能力和反应敏捷度。人才不仅需具备敢于突破的魄力,更需具备前瞻性的创新思维。深入探讨和划分双创教育的多元维度和层次结构,构建一套包容创新的教育框架,以适应职业领域的动态变迁,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使得原本静态的职业观念焕发出活力。因此,我们视职业教育为实践教育的核心载体,通过挖掘其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成功实现了传统教育模式向动态创新模式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价值观自然融入到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旨在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他们创造职业角色并驱动职业发展的能力。
2.2从区分发展到协同融合
从传统的劳动教育目标出发,它主要目标在于塑造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职业道德,激励他们热忱投入劳动,并形成理性且公正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从微观层面看,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其独特的领域。然而,从宏观视角审视,它们均肩负着为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应深化对个体学习者特性的理解,推动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感知,促使两者在互动中相互渗透,这样的融合无疑将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益,即1+1>2。
2.3从局部谋划到顶层设计
民族的繁荣依赖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一理念强调的是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成长潜能,尤其是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塑造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果这两者孤立进行,将有碍于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教育模式的协同效应。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劳动精神方面存在缺失,而劳动教育过于侧重于体力劳动,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促进学习者自由发展的视角出发,优化整体教育策略,确保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无缝衔接。
2.4在发展目标中彰显教育的导向性
深入挖掘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探究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劳动热忱和敬业精神,构建前瞻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蓝图,遵循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领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晰界定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交叉领域,确保它们的价值理念与时代潮流同步。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应局限于精英路线,而是应全面响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将创业精神和劳动价值观作为多元教育目标进行细致拆解,构建一个递进式的教育架构,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影响力。
结论
总结来说,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目标是重塑非传统教学框架,通过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内涵,构建起劳动与职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桥梁。这种融合强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各学科间的交叉共鸣,从而打造一个全维度、全程度、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所有相关方应理性审视二者协同效应的价值,基于对协同机制的深入探究,公正评估其实际需求,有效应对实践中的挑战,明确各自在教育中的角色,并借此深化职业教育的革新进程。
参考文献:
[1]费志勇.应用型院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51-53.
[2]顾飘,徐明宇.论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构共生[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6):80-82.
[3]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6-124.
[4]贾蓉,姜蓓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野下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重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7):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