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百工堰校区 610101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具体能发挥哪些作用?分析近一年来观摩的几十堂数学课,精选案例并分析数据不难发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早已深入到了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适当的数学情境不仅能让课堂导入增趣,还有助于连贯课堂、活跃思考和简化难点。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创设情境,让课堂趣味盎然,同时也让儿童的学习更直观可感。
关键词:情境;趣味;直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早已深入到了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一个恰当的数学情境不仅能使课堂趣味盎然,还能让学习更直观可感。
一、作为增添趣味的情境
(一)激趣情境,导入课堂
把情境加入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情境最常以导入的形式出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整理近一年来观摩记录的共计40节各种课型的数学课,结果显示40节课中有29节都利用情境来导入课堂,“创设情境”占了导课方式的很大比例。教学中,采用情境作为导入方式的课堂,趣味效果也往往突出明显。比较同一学习水平的两个班级同一节数学课的前8分钟,对比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学生在有情境导入的课堂中更能维持良好的课堂常规,同时更能兴致勃勃地互动学习,情境导入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前注意,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激趣情境,连贯课堂
情境在发挥趣味导入的作用后,还能以其趣味性贯穿整个课堂。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方式,有的课堂从头至尾采取同一趣味情境,其中涉及到的问题、练习、概念等都借助该情境解释说明,便于儿童整堂课在熟悉的情境中维持同样的兴趣,保持连贯的探究欲;有的课堂没有一个铺垫全课的情境外衣,教学者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和学情适时创设相异的学习情境,不同的情境蕴含着不同的趣味,不同的趣味对学生也有不同的刺激,因而相异情境有利于师生因“题”制宜发挥功效,同样利于课堂连贯进行。
特别的,有的课堂则结合了前两种创设情境方式,类似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标准》中提到的“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在一个大情境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与之相呼应的小情境,既调动并维持了参与兴趣,又利于学生在一个个相映成趣的不同故事、不同游戏、不同活动中发现知识,不断思考。如二年级上期整理表内乘法相关知识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堂有趣的复习课:
案例1:
师:再过几天就是元旦节了,老师准备装饰教室迎接新年。你看,教室里都有了些什么?
播放用气球、糖果、彩纸、鲜花等点缀教室的小动画,在迎新年的大氛围里,学生个个充满期待。
生:(看整齐排列的班上部分同学头像)我可以算出这里一共有12位同学,横着看,每行有3个,一共有4排,就是4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计算就是3×4或者4×3。
复习了乘法的意义,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回忆倍数相关知识。
师:新年新气象,教室里空白的墙壁可不好看,咱们得给它铺一层彩色得墙纸。
学生认真看了彩纸数量关系的动画演示,很容易就发现了蓝色纸有三个红色纸那么多。
生:我的算式是15÷5=3,蓝色纸是红色纸的3倍。因为把红色纸看成一份,铺在墙面上,蓝色纸就是三份,看起来蓝色墙纸铺出来有三个红色彩纸的那么大。
上述情境以“迎新年”为活动大前提,融合了与之相适应的各个小场景,促使学生在一个个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中完成了表内乘法的复习,让整堂课连贯清晰。继铺设彩纸后,学生还体验了鲜花、灯笼、糖果和气球带来的愉悦,根据它们各自承担的学习内容依次复习了乘法口诀、算式改写和一图多式等内容。最终师生将情境迁移到现实生活,开始筹备过几天的迎接元旦新年活动,较好地达成了学科性、创新性和教育性目标。
二、作为直观可感的情境
(一)直观情境,活跃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要避免抽象地谈知识的一般运用,而是要把知识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情境教学是课堂学习化抽象为直观的好渠道。例如《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一课中,口诀本是简化乘法计算的,如果处理不当,它可能会变成儿童记忆的枷锁。教材中编排者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几只小松鼠要赶在冬天来临前捡拾松果,它们中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点数,有的负责储藏。特别的,负责点数的松鼠遇到了困难:松果太多难以一眼点清,由此便有了几个几个数的必要。
学生在生活中已有5个5个数数的经验,加上数松果的直观活动,学生一边数松果一边很容易编制完了5的乘法口诀,接下来就是该口诀的记忆了。与有的儿童采取机械记忆口诀不同,班上部分儿童不仅能在直观中编制口诀,还会利用直观情境思考、记忆口诀。
案例2:
生:(自主背诵)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老师发现有学生记忆某数乘5时总忘记得数,如只记得四五,想不起得多少,却总能思考一下就说出“二十”。
师:能说说刚才你是怎么想起四五等于二十的吗?
生:我想的是一排有5个松果,‘四五’就是4排松果,一排5个,2排就是10个,3排就是15个,那么4排就是20个。
在编制和记诵完1至5的乘法口诀后,结合乘法的整体学习我给学生们出了一套阶段性测试题,其中有一道涉及到乘法的意义:请你画图表示5×4。结果显示全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画了4排松果,每排5个。虽然“松果”形状各异,但并不影响分辨,部分画得不清楚的孩子还补充性地打上箭头说明“这是松果”。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学)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显然,数松果不仅帮助学生从直观的活动迁移到了抽象的乘法口诀记忆,还利于学生将抽象的口诀记忆转化为形象的函数推理,将富有挑战的意义理解变得形象可感,既寓学于乐,还活跃了思考。在此基础上只需稍加引导,如为了方便画图可以用圆圈表示松果,画出的结果就变成了每排5个○,共4排,一个满意的“参考答案”就浮于水面了。
(二)直观情境,触碰难点
有学者曾言:“在教学实际中要坚持用实际的数学生活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实际生活知识的辅助,学习中的难点知识也往往需要花大力气突破,特别是低段学生缺少抽象思维的实际学情,更需要教学活动具备必要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而适当的情境恰好就可担此重任,不辱使命。
《分苹果》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地领会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教材编排者精心设计了分苹果的教学情境:有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构成,在书写18÷6的除法竖式时,学生通过分圆片发现可以分3盘,实际计算过程也是商3,6乘3等于18,18减18等于0,分完了。学生认识竖式中的18、6、商3都没问题,但在理解写在被除数下边的18以及18减18时这一步时出现了困难。
案例3:
生1:(看到除法竖式计算中多出了一个18)在除法算式18÷6=3(盘)里,只有一个18,怎么在竖式里有两个18呢?
师:能再想一想刚才咱们分圆片(苹果)的过程再看这个竖式吗?
生2:一共有18个圆片,每次分6个,可以分3次。
师:每次分6个,3次分走了多少?
生2:3×6=18,分走了18个。
生1:难道是······
师:大声说出来!
生1:18就是每盘6个,3盘装走了的苹果。
在直观的分苹果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后一个18是分走部分的苹果后,我还利用课后时间请学生思考如果每盘装5个苹果,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学生通过摆放圆片的方式很容易得出了结论。再看看学生在竖式上的表示过程,我很窃喜,因为借助这一分物活动,学生不仅明白了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还在下一课时学习之前感知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些内容,一课多得。
学生借助苹果这一载体,比较容易理解除法竖式中分走部分的实际含义,让抽象的算理解释变得可感可会。数学学习是一个漫长丰富的过程,在这条学习长河中,儿童在课堂的船上如能有情境相依相伴,在情境里品趣味,在直观中学数学,相信能更畅快地扬帆远航。
林丽玲.谈情景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2013,04:49
徐斌艳.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柳桃珠.小学数学利用生活情境教学策略浅议[J].吉林教育:理科天地,2010,05:68